松涛依旧在,功业永流芳 ——东北林业大学龙江红迹实践团追寻刘少奇主席在东北林区的红色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21 21: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欣平 王嘉文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盛夏的镜泊湖畔,松涛阵阵。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龙江红迹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凝视着红色纪念馆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63岁的刘少奇主席正俯身查看红松幼苗,眼神专注而深情。这一刻,时空仿佛穿越回1961年那个火热的七月。

(图为刘少奇同志向东北林学院周重光教授请教)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场穿越林海的“国家问诊”

1961年,新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木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建设的瓶颈。时年63岁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毅然决定:亲自深入林区,开展为期20余天的实地调研。

7月的东北林区,酷暑难当。刘少奇的专列穿越哈尔滨、伊春、鹤岗、佳木斯,最终于7月27日抵达镜泊湖。随行的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周重光教授在日记中写道:“少奇同志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衬衫总是被汗水浸透,但他坚持要走遍每一个生产现场。”

在短短4天里,刘少奇的足迹遍布镜泊湖发电厂、地质勘探队宿营地、次生林改造试验基地、苗圃和人参种植园。当他看到试验基地里长势良好的红松幼林时,欣慰地说:“这样培育混交林很好,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财富。”

(图为刘少奇同志和工人干部座谈)  在发电厂,他握着工人粗糙的手详细询问生活情况;在苗圃,他蹲下身测量幼苗株距,叮嘱“育苗是百年大计”;在职工食堂,他端起粗瓷碗与工人们同吃一锅饭;在临时宿营地,他坐在木板床上与勘探队员促膝长谈;在崎岖山路上,他拄着木棍坚持走到最偏远的作业区。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人民公仆的本色,每一个场景都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每一个足迹都镌刻着对林业发展的深情。

(图为刘少奇同志视察林区时所穿的雨衣)

远见卓识绘蓝图:一个“国际公园”的世纪预言

7月31日的座谈会上,刘少奇同志综合调研成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林业发展方针:“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废材利用”。更令人感叹的是,六十年前,他站在当初还是未开发的镜泊湖畔远眺时便提出:“要把这里建设成国际公园”,为镜泊湖的发展擘画了未来。

这一在困难时期提出的远见卓识,在六十年后已成为现实——如今的镜泊湖景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项目齐全,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等荣誉称号,已建设成为“国际公园”。

如今,当游客们漫步在镜泊湖畔的木质栈道上,欣赏着湖光山色时,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早在六十年前就被一位远见卓识的领导人擘画过。在红色纪念馆里,陈列着刘少奇同志当年调研时的老照片和手稿,参观者常常驻足凝视,惊叹于他在那个艰苦年代就有的超前眼光与对镜泊湖的贡献。


(图为镜泊湖规划批文)

人民情怀永流传:一盏煤油灯映照的初心

在镜泊湖边,一座少奇木屋穿越六十年风雨静静伫立着。讲解员介绍道,调研期间刘少奇同志生活朴素:谈公务的素色小沙发,没有花纹的白瓷杯,单人的小木床,还有那盏陪伴他批阅文件到深夜的煤油灯。这些简朴的生活用品,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

这种人民情怀贯穿他的一生。纪念馆里还展示着刘少奇同志为妇女和儿童题词的图片。早在1949年,他就为妇女代表大会题词“解放妇女是建设新中国的必要条件”;1950年“六一”儿童节,他写下“重视儿童权利,保护儿童健康”的殷切嘱托。


(图为少奇木屋内部)

松柏常青志不移:一场新时代的绿色传承

六十年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间山河焕新颜。如今,镜泊湖的松柏更加苍翠,刘少奇当年视察过的苗圃已长成参天大树。实践团成员于同学在留言簿上写道:“您当年播种下的绿色种子,如今已在北疆大地开花结果。”

(图为纪念馆出口标语)
  纪念馆出口处,“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全体实践团成员凝望,目光中沉淀着对历史的敬仰,更升腾着对时代的担当。在刘少奇同志“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需要”的指示精神感召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引下,队员们深知: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使命传承,更是要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生态保护画卷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他们将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在镜泊湖红色记忆陈列馆前的合影)

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多的东林学子正以多元姿态绽放青春光芒: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用智能监测系统守护森林脉搏;在乡土田间躬身实践,以生态种植技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在国际论坛自信发声,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他们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伟业,在科技攻关前沿、生态治理一线、文明互鉴舞台,以奋斗之姿诠释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青春华章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嘉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