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米花开处:乡村支教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21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陇冉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这个夏天,我以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苔米星野,学播心田”支教队一员的身份,在家乡的土地上度过了难忘的七天。没有集体下乡的热闹,却多了份扎根故土的踏实——原来,青春的担当,未必需要奔赴远方,在熟悉的街巷里、在邻家孩子的笑脸上,同样能开出绚烂的花。

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时,我手里攥着的不是复杂的教案,而是几句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叮嘱。“水坑边别跑”“过马路看两头”,这些朴素的话,被我编成短句教给孩子们,再用情景模拟让他们演一演“遇到陌生人该怎么说”。看着他们瞪大眼睛认真模仿的样子,突然明白:安全教育从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把生活里的坑坑洼洼,都变成能捧在手心的“避坑指南”。当有个小男孩课后追着我,把刚学会的防溺水口诀背给同伴听时,我心里像被晒透的棉花,暖得发胀。

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的那天,我特意打印了老照片——那是我最敬重的老战士的肖像。“王二小为什么要骗敌人?”“刘胡兰姐姐不怕疼吗?”他们的问题像小石子投入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我指着照片里的老战士说:“就像这位爷爷用身体,用意志,用希望,用爱守护着我们的家。”不知他们懂了多少,但当有个孩子小声说“我以后也要保护弟弟”时,我忽然觉得,红色的种子,已悄悄落进了他们心里。

每天留出的10分钟“分享时间”,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我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帮家里做的事。有同学怯生生地说:"我昨天帮奶奶穿针,她眼睛花了…"话音未落,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我帮妈妈喂鸡了!""我给爷爷捶背了!"这些日常小事里,藏着最真实的孝心。我忽然意识到,乡村教育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要唤醒孩子们对身边美好的感知力。

在支教的日子里,最让我难忘的定然是那堂艺术课。阳光落在画纸上,我刚摆好彩笔,有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朋友就攥紧天蓝色的笔。“今天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我说着,看她先画了两座歪歪扭扭的小房子,烟囱斜斜的,像在张望。她在房子旁画了个扎羊角辫的小人,旁边留着两个空位。“这是我。”她小声说,又在空位补了两个小圆圈,“爸爸妈妈打工还没回来。”我蹲下来,见她把天空涂得很蓝,云朵却很低。“等他们回来,就看见你画的家了。”她睫毛沾着彩笔屑,笑了:“我把门锁画成红的,他们远远就看见。”阳光照在那抹红上,也照亮她亮晶晶的眼。原来孩子的画笔里,每道歪扭线条都藏着最真的盼。

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时,课桌上总摊着几本不同的练习册。有同学对着拼音卡发呆,我就拿过他的课本,指着“山”字说像村口那座歪脖子山,他忽然咯咯笑起来,跟着我一笔一划写。也有早把作业写完了,抱着本课外书凑过来:“老师,这个成语我不懂。”我刚给她讲完,另一个便举着本子喊:“我也会写‘山’啦!”夕阳透过窗,在孩子们的练习册上落了片暖黄。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和画满批注的书页,忽然觉得,所谓因材施教,不过是慢慢等基础薄弱的孩子认出每个字,陪着基础较好的孩子解开每个疑问,不催,不赶,只在他们需要时,递上一块刚好握得住的橡皮擦。

支教结束时,有个孩子塞给我一张画,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太阳和几个小人,旁边写着“谢谢老师”。我摸着画纸边缘的毛边,突然明白这场支教的意义:我们播下的或许不是知识的种子,而是爱与被关注的温暖。就像苔米花,渺小却执着,在乡野间努力绽放时,自然能照亮一片心田。 而我自己,也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里,读懂了“扎根基层”四个字的重量——原来青春最美的模样,是把自己变成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能照亮身边的角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陇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