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传统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近日,西安理工大学“因特而胜 以产促兴”实践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谢村镇谢村村,围绕当地特色谢村黄酒开展社会实践,探寻这一千年酿造技艺的传承密码与产业发展路径。
溯源千年技艺,触摸非遗温度
谢村黄酒历史源远流长,其酿造技艺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北派黄酒的杰出代表,素有“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的美誉。在漫长的岁月里,谢村黄酒的酿造工艺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且严谨的流程。选用洋县本地优质糯米为原料,搭配二十多种食药同源材料制成的酒曲,再依靠当地特殊的水质与气候条件,经三十多道工序,最终酿成橙黄清亮、口感醇厚绵甜的美酒。2007年,谢村黄酒酿造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村支书讲解道:“谢村黄酒的精髓在于‘慢’,从糯米的筛选到陈酿的时间,每一步都急不得。就拿发酵来说,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全凭经验把控,这样才能保证酒的品质。”匠人手中的老手艺,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承载着谢村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探访产业现状,探寻发展新径
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实践队了解到如今的谢村,虽然黄酒酿造氛围浓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造黄酒的传统,但大多都是小作坊式经营,规模与品牌困境凸显。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部分酒坊也搭上了电商“快车”,但大多数小作坊由于缺乏电商运营经验、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线上销售量较低,市场拓展较为艰难。
调研中,队员们也发现产业发展的挑战:年轻一代从事酿酒的意愿偏低,技艺传承面临断层;产品包装与品牌推广仍显薄弱。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非遗研学体验”“文创包装设计”等建议,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助力黄酒产业升级。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谢村黄酒不仅是一杯佳酿,更是乡村文化“活化石”。面对当前的困境,谢村黄酒产业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路。要实现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匠人等多方共同努力,让古老的谢村黄酒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当地正计划依托黄酒技艺打造“酿酒文化体验园”,将酿造展示、古法品鉴、乡村旅游结合,让非遗技艺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名片”。
“一瓶黄酒串联起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这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形成调研报告,为谢村黄酒的技艺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千年非遗在青春助力下焕发新活力。
西安理工大学因特而胜 以产促兴实践队:王若彤 简洪逍 秦一涵 杨静珂 张莹 姚晓雪 韩羽
指导教师:鲁君
带队教师:王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