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曹稚聆) 暑期,陕西师范大学“丹华筑韵”实践队以 “调研寻根+教育播火”双轨路径深耕非遗传承:一队奔赴甘肃张掖,在麦秆画、河西宝卷、书法、刺绣的技艺脉络中解码“丝路遗韵”;另一队进驻西安社区,将张掖非遗融入课堂,让传统技艺在青春互动中“破圈生长”。从丝路腹地到城市社区,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编织“活态传承网”。
切片一、张掖非遗深探:在工坊里捕捉“文化星火”
实践队首站扎根张掖非遗生态,开启 “技艺追踪+产业解码”双维行动:
1. 麦秆画:秸秆上的丹青重生
在麦秆画工坊,队员们围观麦秆经“选、煮、刮、染”蜕变,记录“秸秆变艺术品”的12道工序;调研“非遗+电商”销售数据,发现年轻消费者更青睐“丹霞风光”“丝路驼队”等主题文创,为麦秆画市场化收集灵感。
▲图为队员跟随麦秆画传承人学习制作,见证“秸秆生花”的技艺奇迹(张禄裕供图)
▲图为队员调研麦秆画手作展品,记录非遗文创的青春表达(张禄裕供图)
2. 书法非遗:墨香里的古今对话
书法传习所内,传承人挥毫赠送墨宝,详解“笔墨气韵与非遗传承的共生密码”。实践队记录“师徒相传”的断代危机,提议“书法非遗进社区课堂”,与传承人合影定格文化共鸣。
▲图为实践队员获赠书法非遗传承人墨宝“百福庄严”,墨香传递传承温度(杨柳雪怡供图)
▲图为实践队与书法传承人合影,定格“墨韵新生”的瞬间(杨柳雪怡供图)
3. 刺绣、扎染工坊:指尖上的丝路密码
张掖非遗工坊里,绣娘演示“锁针绣”“盘金绣”技法,队员们发现刺绣图案暗藏“祁连山水”“裕固族图腾”等文化符号,调研“订单式生产+研学体验”的产业模式,为传统技艺市场化探路。
▲图为队员走访张掖非遗工坊,探寻指尖上的丝路密码(王莉雯供图)
4. 河西宝卷:说唱里的民间史诗
在传习所,队员们录制 河西宝卷说唱片段,梳理“讲唱结合”的传播脉络,发现年轻听众更易接受“宝卷+动漫”的创新形式,为非遗数字化留存提供思路。
▲图为队员聆听河西宝卷(曹稚聆供图)
切片二、社区支教创新:让非遗“活”在青春掌心
进驻西安宏府麒麟山等社区的实践分队,开展“七彩阳光”假期支教,将张掖非遗融入课堂,通过手作体验、故事分享等形式传播非遗魅力,同步探索非遗文化的教育融入路径 。
▲图为队员为社区支教(赖彦宇供图)
▲图为队员与社区孩子合影(赖彦宇供图)
从张掖非遗现场的 “文化解码”,到社区课堂的 “技艺重生”,“丹霞筑韵”实践队实现双向突破。队员们笑言:“我们既是非遗的‘追光者’,也是‘播火人’——让丝路遗韵在调研中沉淀,在青春里燃烧,这是我们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撰文 | 曹稚聆
图片 | “丹华筑韵”实践队
审核 | 刘智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稚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