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青年学子开展文化传承乡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向思雨、郭田甜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3日至15日,汉江师范学院“艺百纷”传承小分队深入十堰、荆州、宜昌、贵州等地的乡村与社区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返乡为契机,带着美术、手工、体育、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红色记忆、车城故事与武当智慧系统融入课堂设计,通过互动教学让孩子们接触多元文化,活动获得了家长与实践单位的广泛认可。

艺趣课堂:让文化在指尖“发芽”

美术课上,志愿者向8岁的乐乐展示“飞夺泸定桥”的红色画作,讲解背后的革命故事。课堂上,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从用青黛色晕染武当山云海的水墨体验,到以火红底色勾勒革命岁月的红色绘画,孩子们在宣纸与色彩的互动中接触历史与文化。乐乐在完成铁索桥绘画后,特意添上一朵小红花,用稚嫩的笔触表达对历史的理解。

▲图为“艺百纷”成员带领小朋友们完成的绘画作品。

志愿者在教孩子们编织红绳时,同步讲述“结绳记事”的古老传说;指导拼装简易汽车模型时,10岁的小宇联想到爷爷曾说的“当年厂里工人拼装零件建设车城”的往事。孩子们手中的废旧材料被赋予文化意义:编织的中国结缠绕着千年传承的技艺,拼装!的汽车模型藏着十堰的工业奋斗史,粘土捏成的太极挂件则成了理解“阴阳相济”理念的直观载体,志愿者通过实例解释武当文化中自然与生活的关联。

改编版武当太极操被纳入体育课内容,动作设计贴合儿童特点:抬手时似托山间流云,落步时如踩石阶稳当。孩子们跟着节奏学习,有人好奇询问“练好了能像武当道士一样厉害吗”,志愿者通过解释“练好了能像他们一样懂生活、爱生活”,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武当文化的静与动。

▲图为“艺百纷”成员为小朋友带来武当武术教学。

双向回响:从家长点赞到村委感谢信

宇辰的家长在朋友圈分享了孩子的两张剪纸作品——一张是龙凤呈祥的传统纹样,一张是红星闪闪的红色主题。家长提到,孩子现在常主动讲起红军故事,还会清晰说出“这是红色文化”,对文化的认知明显提升。

社区与村委的认可具体而实在。聚凤乡安乐村村民委员会在感谢信中写道:“‘艺百纷’团队用美术、手工让文化变得易懂——孩子们现在能指着墙上的画准确说出‘这是武当’‘这是红军故事’,拿起自己做的中国结会说‘这是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更让文化在村里‘活’了起来。”十堰社区负责人也表示:“过去苦于找不到适合孩子的本土文化讲解方式,‘艺百纷’用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做到了,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承。”

▲图为“艺百纷”团队得到村委会的感谢和认可。

薪火相传:让艺术成为文化的“摆渡船”

为让课程更贴合孩子的认知与安全需求,“艺百纷”团队做了细致准备:提前预剪剪纸材料,避免孩子使用剪刀的危险;将红色故事改编成“小英雄”短故事,降低理解门槛;讲解车城文化时,特意搜集老照片做成绘本,增强代入感。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成员们不止教技艺,更想让孩子意识到‘文化就在身边’——剪纸是家里贴过的窗花,车城是爸爸工作的地方,红色故事是保护自己的力量。”

▲图为“艺百纷”成员带领孩子们与绘画,手工等作品合照。

目前,孩子们的作品被社区整合做成“文化展示墙”:灯笼绘画、风筝绘画、太极挂件、红星剪纸等有序排列,成为乡村里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希望成员们离开后,这些课程能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继续生长,让文化的根扎得更深。”

这个夏天,“艺百纷”团队以艺术为桥,让传统文化有了可触可感的形式,让红色精神融入童趣表达,让本土文化获得少年一代的关注与传承。当孩子们举着作品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时,这场暑期实践已超越了活动本身——它让文化在乡村土壤中扎下根,更让青春的担当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田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