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丁力)2025年7月17日,围绕“苗语传情·霓裳载道:苗族双语传承与文化符号的乡土叙事”主题,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毕节市观音洞镇沙井乡及营哨村10组15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实地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苗族语言传承、传统技艺及民俗文化。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和学习双语知识 刘梅供图
当日上午11时左右,实践团队抵达沙井乡街道,随即对不同群体展开采访。采访发现,当地苗族群众普遍保持着双语使用习惯。许多受访者表示,学习普通话有助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子女就学及与外界沟通,是融入现代生活、便利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表示出苗族同胞对母语传承的重视。多数家庭保持“在家说苗语、外出用普通话”的双语习惯,展现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守根”与“开放”的平衡,也体现了语言作为身份标识与沟通工具的双重属性。团队成员主动学习了简单的苗族语言,如问候语“蒙阿卯”(你好)、感谢语“内给咯”(谢谢)及“阿婆”“阿公”等称呼。在苗族同胞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不仅掌握了基础表达,还了解到词语背后的语境含义,感受到语言作为文化“活密码”的意义。
▲图为村民正在展示渣染技法 刘梅供图
在营哨村10组15号,村民向实践成员详细介绍了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从刺绣纹样到扎染技法,每件服饰都需耗费大量时间手工完成,一套嫁衣的制作周期往往长达半年以上。这些技艺主要通过家庭内部的“母女相传、婆媳相授”方式延续,虽无文字教程,却在日常传承中成为苗族文化鲜活的载体。然而,实践成员也注意到,由于制作成本高、市场需求有限,传统服饰的传承面临挑战。沙井乡的服饰摊位因夏季高温导致销量低迷,许多商贩午后便提前收摊;而村中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主要依靠手工艺和农耕维持生计,收入水平较低。尽管如此,当地村民仍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饰,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图为村民正在展示苗族服饰 刘梅供图
此外,实践成员从当地村民口中,详细了解了当地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跳花坡节。该节日是苗族一年中隆重的节日,每年正月,附近村寨的人聚集山坡,身着华丽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持续数日。它不仅承载着苗族的迁徙记忆和宗族情感,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节日的参与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部分传统仪式也有所简化,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图为志愿者与苗族群众合影 刘梅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感受到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认识到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团队认为,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社区内生动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撰稿:丁力 图片:刘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