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海事大学“壮海筑梦”广西实践团在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14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遇见壮族文化之美”为主题,通过墙绘、特色扎染、手绘绣球,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壮族非遗的温度,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让民族文化在互动中扎根。
墙绘描摹绘风光
实践团队前期实地调研渠黎镇的自然风貌,与学校共同选定画面元素。创作过程中,大家分工协作,从勾勒轮廓到调配色彩,再到细致上色,有序推进。最终,一幅长卷般的墙绘在校园篮球场上徐徐展开,蜿蜒的河流、层叠的山峦、五彩斑斓的田野,共同绘就了一幅壮乡的绝美画卷。墙绘不仅融入了壮族文化元素,更巧妙地将海事特色,展现出山海相连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在渠黎镇中心小学墙绘的完成图
扎染蓝白传古韵
实践团队先行研学,掌握了扎染的 “捆、绑、缝、缀” 技法,还深入了解扎染经典纹样的文化寓意。课堂上,队员们以 “壮族姑娘的蓝靛染坊” 为题,用故事串联起扎染技艺的千年历史。孩子们学着用皮筋将白布扎出五角星、小花朵的形状,浸入靛蓝色染液后展开,惊喜地发现每块布料都晕染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在孩子们雀跃的欢呼声中,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图为孩子们在完成扎染后的合影
壮锦彩丝缀童心
实践团队深挖壮锦文化内涵,将 “万字纹” 象征的吉祥永续、“水波纹” 蕴含的生生不息等寓意转化为课堂语言。课前,队员们研习壮锦织造技艺,讲解壮锦从宋代 “诸葛锦” 到现代非遗的发展脉络,更通过《壮锦》纪录片展现其在服饰、家居中的创新应用。动手环节,孩子们用壮锦制作冰箱贴,点缀贝壳与珍珠,让传统手工艺的实用之美与象征之意,在指尖流转中深植童心。
▲图为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制作的冰箱贴合影
多彩绣球传文化
队员们讲述绣球从壮族青年定情信物到文化使者的演变,解析其十二瓣造型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彩绸流苏代表生活多姿多彩的文化密码。课堂上,组织孩子们一起设计绣球图案:有的画上山川河流,呼应壮乡大地;有的融入五角星、船锚元素,将民族情与家国爱交织。孩子们笔下的绣球,成为了壮族文化传承的新火种。
▲图为孩子们与其绘画的绣球合影拼接图
从扎染的蓝白晕染到壮锦的经纬交织,从绣球的彩瓣流转到每一堂课里的文化解读,大连海事大学“壮海筑梦”实践团始终以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为根,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基因,在审美体验中领会壮族传统的造物智慧,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风范,如春雨般浸润童心。
撰文 | 岳嵘璨
图片 | 崔翔奕、徐茗语
审核 | 李鑫昊、岳嵘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岳嵘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