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刘子悦 俞科祥)2025年7月至8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文博史者”社会实践队联合安徽博物院、桐城市博物馆,深入合肥、桐城两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团队以“高校-博物馆-基层”三方联动模式,通过沉浸式课程、数字化传播及城乡普惠服务,助力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
7月30日的安徽博物院徽学堂内,实践团队开设“贾而好儒:徽州商人的故事”课程。历史学院刘子悦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徽商与屯溪老街的历史背景,包括徽商的起源和他们如何在屯溪老街发展壮大。以安徽省博物院的馆藏文物石权与天平,介绍徽商诚信的精神;通过徽商牌匾、古徽州书院及徽商小故事,生动阐释徽商的“贾而好儒“。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他们的商业活动中,也深深影响了徽州的文化和教育,在儒家道德伦理下,徽州人的相互扶持促进他们共创徽州辉煌。课程创新融入 “珍珠泥木版画”手工环节,学员以“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为主题为版画填色,在艺术实践中感受徽州非遗的魅力。实践队员以安徽省博物院馆藏文物为素材,原创设计了多款文创明信片,在活动期间进行发放,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传统文化。
8月8日,实践团队转赴桐城市博物馆策划“寻脉文都:桐城派大揭秘”公益课堂。立足桐城“文都”底蕴,历史学院俞科祥以为束脩六礼为切入点,引出桐城古文派,介绍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利用清晰的图示讲述桐城派的传承关系,重点介绍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理论结合文庙实景解析桐城派文学主张,最后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小朋友们阐述了古代的经世思想。活动同步发放“清御赐虎钮铜印”“宋青白釉博山炉”等AR明信片,游客通过扫描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
团队发现,目前大部分博物馆的讲解都是针对成人听众开发的,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小朋友来参观,则存在“知识壁垒”的问题,小朋友对于成熟、专业的语言表达难以全部理解。团队依托安徽博物院与桐城市博物馆藏品,开发了数节针对6—14岁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课堂,在安徽博物院、桐城市博物馆开设活动课程,吸引了超150人次参与。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基层”三方联动优势,将高校学术资源转化为沉浸式课程。团队成员包括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多专业学生,共同打造“贾而好儒”、“寻脉文都”等文博课程内容,设计文创产品,举办相关线下活动。实践范围从合肥到桐城,在多地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社教课堂,创新了历史文博教育模式,为传播知识贡献力量。
安徽大学“文博史者”实践队以青年之力搭建古今对话桥梁,让沉睡的文物在青少年心中焕发新生,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注入青春动能。目前,实践团队的事迹已经在《滁州日报》、安庆市科协网站等媒体平台的报道,团队自建的公众号“传承史者”获得了200余人次的关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子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