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学“体悟红色印记,赓续红色血脉一一走进红色场馆上好行走的兵团精神‘大思政课’”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一师阿拉尔市、八师石河子市、阿克苏地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红色印记的深入对话中,让兵团精神真正融入青春血脉,转化为奋进力量。
7月6日,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馆内锈迹斑斑的劳动工具、年代久远的地窝子等实物,默默诉说着军垦战士“戈壁开荒、草泥为房”的艰苦岁月;复原的地窝子场景里,土炕、油灯、打补丁的被褥,让团队成员仿佛置身于“夏热冬寒,四面漏风”的艰苦环境。“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团队成员张倩一边记录,一边与同行伙伴交流,军垦战士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垦出万亩良田,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现在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更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陆艺婷供图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转赴一师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不同于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宏观叙事,这里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活”起来。团队成员穿上军垦时期的粗布军装,拿起工具参与“开荒种地”模拟劳动,在烈日下体验挥汗如雨的艰辛;傍晚围坐于土坯房内,听老军垦后代讲述“用雪水和面、与风沙共眠”的往事。
▲图为老一营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营地大礼堂 张倩供图
正如讲解员所说,这里记录着开发塔里木的历史,铭刻着上海知青的青春。团队成员在此所见所闻,不只是老一营的故事,更是兵团人扎根、建设边疆的写照。
7月12日,团队成员走进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八师石河子市,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围满了团队成员。照片中,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拖拉机手金茂芳驾驶着“斯大林80号”拖拉机,在戈壁滩上开垦的场景格外震撼。
在博物馆的“军垦第一井”展区,团队成员看到井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得知这是战士们用钢钎、铁锤一凿一锤挖出来的“生命之源”。“从‘喝雪水’到‘饮清泉’,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水利,每一步都是奋斗的脚印。”此刻,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兵团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激励我们要以屯垦战士为榜样,在建设边疆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柯柯牙纪念馆。展厅内,从“黄沙遮天日”的老照片到如今“林果满山坡”的实景视频,从简陋的治沙工具到现代化的滴灌设备,直观展现了“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团队成员被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纪念馆副馆长阿衣尼格尔·艾麦尔满怀深情地说,只有真正领会了柯柯牙精神,才会明白这里的植被绿化,承载着生态变迁的历史记忆,是一代人奋斗精神的象征。
▲图为纪念馆副馆长阿衣尼格尔·艾麦尔接受团队成员访谈 张子力供图
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此次实践中,实践团队以红色场馆为依托,追寻军垦战士的戍边之姿,将“行走的思政课”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力”。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红色场馆是最好的课堂,军垦精神是最生动的教材。只有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在实践传承中担当使命,才能真正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万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