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车间里读懂创新,于实践中触摸中国车的硬核力量
当课本里的"三电系统""电池回收"变成车间里可触摸的实物,当PPT上的技术参数化为工程师眼中的光——这个夏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科研团队的实践之旅,更像一场关于"中国智造"的沉浸式课堂。
从焊点里看见安全的重量
7月8日的武汉嘉晨电子科技公司车间,机器的嗡鸣里藏着关于安全的密码。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里的每一台高压安全系统都像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卫士",而企业导师指尖划过的焊点,成了团队成员最深刻的记忆点。
"高压安全系统是'三电'系统的心脏瓣膜,继电器的响应速度、熔断器的熔断精度,甚至焊点的牢固度,都决定着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导师的话让团队成员俯身细看:一块巴掌大的系统集成板上,数十个焊点像精密的星辰,每一个都经过-40℃到85℃的极端环境测试。研发车间的墙上,"1%的误差可能意味着100%的危险"的标语,让成员王同学突然懂了课本里"可靠性设计"四个字的分量。
交流时,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话更发人深省:"产业链每天都在迭代,性价比里藏着生存力,但安全永远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这句话让团队明白,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前提,是从生产源头就筑牢安全的基石。离开时,成员们与导师的合影里,每个人眼中都多了份对"细节"的敬畏。
(图为成员在嘉晨电子科技公司调研结束的合影)
从电池里读出循环的智慧
7月9日下午,东风汽车商品研发院的固态电池中试车间,颠覆了团队对"电池"的想象。没有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车身底部整齐排列的固态电池模组,像一块块安静却充满力量的"能量砖"。
"看这极耳排布,比传统设计减少30%冗余结构,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拆解回收时能少拆15个步骤。"技术负责人的手指在电池模组间游走,"我们从设计时就想:它退役那天该怎么'回家'。"这句话让成员们驻足良久——原来真正的环保,不是等电池报废后才想办法,而是从诞生起就刻入循环的基因。
会议室里的"头脑风暴"更像一场思想碰撞。当被问及固态电池与其他能源的协同,毕业于湖北汽院的老学长笑着举例:"就像武汉的早高峰,公交用氢燃料、私家车用固态电池,回收时建个协同网络,资源才能流动起来。"这番话让团队突然意识到,能源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跨界思维里藏着未来的答案。抚摸着厚重的整车机架,成员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脉搏。
(图为成员们在东风汽车商品研发院车间,叶璐摄)
从电机里触摸自主的底气
武汉理工通宇公司的展厅里,一台台电机模型像陈列的"动力标本",诉说着中国动力系统的突围史。研发部技术人员托起的矩形导线电机,让团队成员发出了惊叹:"同样体积,功率密度比国标高40%?"
"传统圆线电机槽满率低,像没装满的抽屉;我们用矩形导线紧密排布,槽满率冲到70%,相当于给电机多塞了一半'动力单元'。"技术人员眼里的自豪,比电机运转的电流更有感染力。而当问及为何坚持自主研发BMS算法,企业负责人曹总的话掷地有声:"2016年买国外方案时,武汉的梅雨季能让电池报错率翻倍;现在我们的算法能'感知'天气,这就是本土化创新的腰杆。"
座谈时,曹总展示的下一代规划更让人振奋:AI预测模型将提前100次循环预判电池衰减,扁线电机要向4kW/kg的功率密度冲刺。成员们抚摸着专利墙上的证书,突然懂了"自主创新"四个字,不是口号,而是"别人能的我们能,别人不能的我们也能"的倔强。
(图为团队成员在理工通宇公司学习电机发展,叶璐摄)
(图为“源和”团队实践活动合影,朱锦坤摄)
这场实践之旅,从高压安全系统的焊点到固态电池的循环设计,从矩形导线电机到自主算法的迭代,学子们看见的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破,更是中国汽车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当年轻的眼睛里映照着车间的灯光,当青春的梦想锚定在产业的土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正沿着这些脚印,坚定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