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非遗传承与活化,暑假期间,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荆楚非遗传承者”实践团的五支“非遗青春守护队”,分赴武汉、宜昌、襄阳、红安、云梦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实地调研为“钥匙”、以创新传播为“桥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让荆楚大地上的古老技艺在青年力量中焕发新生。
锚定方向,共绘非遗守护蓝图
6月下旬,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荆楚非遗传承者”实践团的五支团队在指导老师刘阳卓和队长何嘉睿的带领下,同步召开专题学习会,观看非遗保护工作者先进事迹纪录片,学习“坚守初心、创新传承”的精神内核,凝聚“以青春之力护文化之根”的共识。各团队结合目的地特色,明确实践重点:武汉团队聚焦中医药与传统艺术融合,宜昌团队深耕峡江皮雕的楚韵传承,襄阳团队探索漆艺珐琅的古今对话,红安团队挖掘绣花技艺中的红色记忆,云梦团队解锁皮影文化的青年传播方式。
深入调研,触摸非遗肌理温度
1. 云梦:皮影光影里的文化传播
6月中旬,云梦皮影非遗文化团迈进祥山博物馆,从楚地民俗的千年流转,到今朝非遗的实践活动,梳理出云梦文化从根脉深扎到创新传承的路径;在非遗传承人陈红军工作室沉浸式学艺:从选皮、制皮,到雕刻刀法、敷彩技巧,亲手雕刻皮影、拼接造型。队员们发现,皮影纹样中的“镂空雕花”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线条艺术”一脉相承,是荆楚文脉的生动载体。
图1:跟非遗传承人学云梦皮影制作
学艺后,团队与陈老师围坐访谈。从“早年躬耕皮影技艺学习的艰辛”,到“如今人才断层、市场小众的无奈”,记录下传承困境;也捕捉到陈老师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和对年轻力量加入的期许
图2:深度访谈传承人,听坚守故事与传承诉求
2. 武汉:楚香中的千年文化密码
7月上旬,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曼步非遗,楚脉新章"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武汉市楚香书院,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荆楚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在湖北省楚香与健康生活专委会讲师肖洁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传统香道的精髓——打香篆。手持香纂、灰压、香扫、香匙、香铲等精巧器具,从研磨香粉到填压香模,再到起篆成纹,每一个步骤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楚香文化"道器合一"的哲学智慧。
随后,成员们体验了福字香制作环节。从混合原料到成型晾干,团队成员们亲身感受着这门古老手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当亲手制作的福字香最终成型时,传统工艺的温度与匠心令人动容。
图3: 湖北省楚香与健康生活专委会讲师肖洁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
在这次实践活动当中,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到湖北省楚香非遗第六代传承人陈述杰老师。在和陈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楚香文化的历史脉络渐渐清晰:从神农尝百草的"香药同源",到屈原"香草美人"的精神寄托;从汉唐丝绸之路的香料交融,到宋代文人雅士的品香之道——历史的厚重岁月无一不令人动容。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数字化时代,楚香文化正通过短视频传播、电商推广、文创开发等创新形式逐渐走
入更多人的视野,在守正创新当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千年香道融入现代生活。
在采访中,陈述杰老师特别寄语当代年轻人:楚香的慢哲学不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平衡的追求。正如合香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人生也需要在奋斗与休憩、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楚香文化的寻根,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非遗传承人陈述杰老师的引领下,楚香这枚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密码,正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图4: 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陈述杰老师
3. 宜昌:皮雕里的楚文化基因
7月上旬,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楚峡荆韵"实践团队深入宜昌秭归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在屈原故里非遗小巷的峡江皮雕馆内,队员们执刀为笔,以皮为纸,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富康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起鼓""敲纹"等传统技法,将"凤鸟纹""龙舟纹"等楚文化经典元素镌刻于现代皮具之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图5:皮雕非遗传承人正在示范
七分刀工三分染色,每一刀都要读懂皮革的语言。"朱富康手握刻刀,在柔韧的皮料上演绎着传承千年的技艺密码。他特别展示了创新设计的皮雕钟表——以战国青铜器纹样为灵感,融合现代简约美学,让沉睡的古老纹饰在时光指针间重获新生。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对照屈原祠珍藏的楚式青铜器纹样,亲身体验从"敲纹"到"染色"的完整工艺流程,在刀锋与皮革的碰撞间,触摸到先楚"燎祭"仪式的神秘符号与端午习俗的文化印记。
图6:队员进行纹样转刻
通过深入调研,团队梳理出"纹样创新+材料革新"的双轮驱动传承模式。朱富康介绍,其工作室正将《楚辞》中的神话意象、漆器纹样转化为现代皮雕语言,通过设计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让博物馆里的古老纹饰走进当代生活。当凤鸟纹从青铜器飞落到女士手包,当龙舟图腾化作书签流转于学子之间,非遗就真正活起来了。
4.襄阳:景泰蓝掐丝珐琅的传承温度
7月初,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襄阳非遗文化探索队”赴湖北省襄阳市,在襄阳漆艺博物馆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 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传承人系统讲解了这项技艺从元代传入中国、明清时期鼎盛发展的千年脉络,细致拆解了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六大核心工序的技艺密码,并实地参观了馆内珍藏的掐丝珐琅作品。实践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掐丝、涂釉、烧制等核心工序:指尖捏着细软的铜丝,需在铜板上精准复刻图案线条,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整体美感;调配釉料时,仅凭肉眼判断矿物粉末的比例,才能烧出理想的色泽。这些精细操作让大家深刻理解 “匠人精神” 的重量。
图7:队员参观掐丝珐琅作品
图8:队员在指导下体验掐丝制图步骤
5. 红安:绣花针脚里的红色记忆
8月,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2401、2402班团支部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开展“绣花寻迹”非遗文化调研。
在红安县文化馆,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绣活技艺的历史渊源。馆藏文献显示,红安绣花始于明清,以“粗布重彩、纹样古朴”为特色,民间素有“无绣不成婚”的习俗。而真正令其独具红色基因的,是战争年代的创造性转化——绣娘们以“缠枝莲”暗喻革命火种绵延不绝,用“五角星”传递情报坐标,甚至通过针脚疏密编码行军路线,使传统纹样成为“无言的密码本”。
深入七里坪镇、华家河镇等传承村落,团队拜访了非遗传承老师,她现场演示了“破线绣”“锁边绣”等技法:将一根丝线劈作16股,以“十字挑花”绣出《红星照初心》鞋垫,针脚细密如粟。她回忆道:“红军当年穿的就是这种鞋垫,耐磨又寓意吉祥。”如今,这些纹样被赋予新内涵——青年艺人将“缠枝莲”与党徽结合,设计出《百年芳华》系列文创,游客争相购买。
调研发现,红安绣活的当代传承呈现出“双向活化”路径:一方面,文化馆开设“非遗+研学”课程,吸引青少年学习传统针法;另一方面,当地企业开发刺绣手机壳、党史主题挂画等产品,通过电商年销超百万件。
绣花针曾是革命的武器,现在是乡村振兴的“绣花针”。这场跨越百年的“针线对话”,正是非遗“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图9:红安绣花针展示
创新传播,激活非遗青春活力
为全面洞察荆楚非遗在不同人群中的认知情况,团队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问卷调研,广泛覆盖不同年龄、职业与文化层次群体。调研数据揭示,荆楚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仅30%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1项以上荆楚非遗项目,大多数人仅通过电视“远观”非遗,从未亲身参与体验 。“社会知晓度低、传统呈现形式对大众吸引力不足”,成为制约荆楚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难题,亟待破局。
图10:荆楚非遗调查问卷
问卷暴露“知晓度低、参与率低”的痛点后,团队第一时间对接武汉、赤壁两地青少年托管机构,把“荆楚非遗”带进暑期课堂。短短数日,上百名孩子第一次围坐聆听非遗故事与实践见闻,笑声与惊叹此起彼伏。课后回访显示,九成以上孩子对荆楚非遗留下深刻印象,并表达出“还想继续了解”的强烈愿望。原本停留在话语里的非遗,由此在城市与县域间掀起第一波“想去看、想去学”的涟漪。
图11,图12:团队成员在各地开展荆楚非遗课堂
本次社会实践,既是一场非遗技艺的探索之旅,更是青年一代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用创意连接传统与现代。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坚守,更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未来,团队将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荆楚非遗挂件,手办等系列文创,实现荆楚非遗的创新性转化,用技术微创续写荆楚非遗故事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