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匠心志愿服务队赴聊城市阳谷县,开展以“青春手绘,和美乡村”为主题的创作实践活动。服务队以墙面、电线杆、轮胎及石碾等为绘画载体,用青春画笔勾勒乡村新貌,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队员们以画笔为媒,将专业所长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在村庄各处绘就出承载乡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作品,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动能。
文化赋能:以艺术为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为山东省重点艺术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始终秉持“设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此次墙绘实践活动是学院深化“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团队历时8天,深入阳谷县刘楼村、韩海村、温碾村、汤洼村,通过实地调研、主题共创等方式,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量身定制墙绘方案。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匠心志愿服务队希望墙绘不仅是‘美化’,更是‘活化’——激活乡村的文化记忆,唤醒村民的审美自觉。”带队老师表示。在刘楼村,团队聚焦“红色文化”,以村史中的革命故事为素材创作墙绘作品,让红色基因在墙壁上代代相传;在温碾村,围绕“传统农耕”主题,将二十四节气绘制在电线杆上,展现农耕文明的智慧与乡土生活的诗意;韩海村以“运河”为切入点,通过“运河梦”墙绘向村民传递运河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志愿者对该村废弃轮胎进行创意改造,进一步强化环保理念;汤洼村则通过为石碾上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微景观。
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激发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青春绘梦:以美育为媒,点亮乡村色彩课堂
本次阳谷县美育实践活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且易于理解的艺术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乡村学生传授基础美术知识,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课程内容既包含国际知名艺术家的风格介绍,也涵盖色彩学基础知识,形成“欣赏+理论+实践”的完整教学链条。
服务队通过多媒体展示草间弥生代表性的南瓜系列、无限镜屋等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波点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方式。随后,志愿者讲解三原色知识,并现场演示“红黄蓝”如何调配出百种乡村色彩——从番茄红到麦田金,从晴空蓝到远山青。课程还深入阐释“色彩纯度”概念,通过对比高纯度色彩的鲜明热烈与低纯度色彩的柔和雅致,引导孩子们感受不同纯度色彩带来的情绪差异,理解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创作环节是本次课程的核心。在掌握基础色彩知识后,孩子们获得自主创作机会——在志愿队提供的画纸上,他们自由运用所学色彩原理,结合对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理解进行填色创作。课堂上,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以波点为基础元素,用三原色混合出丰富的过渡色,展现出对色彩纯度的灵活运用;有的则大胆突破,将波点与熟悉的乡村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开满波点的田野、带圆点花纹的小动物等作品。
此次阳谷县美育实践课,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美育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以艺术为桥梁,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
青春担当:以实践为尺,书写新时代美育答卷
此次墙绘实践活动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行动”的生动体现。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画笔描绘时代风貌,将艺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初心使命。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墙绘创作12余幅,改造乡村微景观46处,包括15个废弃轮胎、12个电线杆、19个石碾。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种子,在阳谷县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的绚丽花朵。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们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将艺术之美融入乡土之间,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激发了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未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绘就更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文| 刘佰硕 王琪
图片| 任相毅 傅靖婷
审核| 徐亚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