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溯校史轨迹,悟百廿传承” 团队成员走进校史馆,探寻校史变迁中学院发展脉络,感悟百年工科传承的精神力量。
踏入校史馆,山东大学从古至今的变迁历程清晰展现:从最初的山东大学堂到后来的山东大学,再到三校合并,悠远历史沉淀出深厚底蕴,如同一本厚重史书,每一页都诉说着岁月故事。
目光落在工科展区时,一段段史料引人深思。1912 年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初创之际,正值辛亥革命余波未散、时局动荡之时,老师们秉持 “科教救国” 信念,在动荡中坚持教学与研究。透过史料,能想象到前辈们在简陋教室里授课、在昏暗油灯下绘制图纸的场景 —— 这并非简单办学,而是用知识为国家积蓄力量。如今,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课题、在工训中心练实操,与百年前的前辈虽面临不同时代课题,却同属一条精神脉络:前辈们解决 “有没有” 的生存难题,而今工科生攻克 “好不好” 的升级挑战,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使命一脉相承。
2000 年,山东工业大学与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合并,新山东大学应运而生,机械工程学院也自此组建。从前提起 “传承”,总觉得抽象空洞,站在展板前回望,才真正读懂它的分量:山工大时期的前辈们在车间里拧螺丝、搞研发的 “实干劲儿”,和合并后工科跨学科探索、追前沿突破的 “创新魂”,本质是一脉相承的火种,都是以真本事回应国家需要。凝视着学院发展脉络,团队成员突然清晰意识到,他们这代工科生,正是站在 “巨人肩膀” 上。前辈们打破边界、整合资源,铺出更广阔的路,让今天的青年能触碰到更前沿的技术、跨学科协作的机遇,这份积淀,是压力更是托举,催着把 “传承” 活成看得见的行动 。
走出校史馆,团队成员深感课本上的公式不再枯燥,实验室里的机器也都被赋予了生命:这都是历史的延续。作为当代工科生,接过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校史的意义正在于此:让人明白自己站在怎样的肩膀上,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奔跑。面对科研难题时,想想动荡中坚持办学的前辈,便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 青年学子的笔,正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新一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翔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