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青禾共振”社会实践团队:青春筑梦邕城路 青禾共振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21 10: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钱泓玮、杨志豪   阅读 2.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钱泓玮、杨志豪) 七月的南宁,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青禾共振”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千里,怀揣着服务社会的初心,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展了为期九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课堂到车站枢纽,从社区院落到公园广场,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将安全知识、文化火种和青春活力播撒在邕城大地。

图为团队成员与南宁东站派出所警官合影

实践首日,团队首站进驻南宁五中。队员们以真实案例解析、互动情景问答等创新形式,开展反诈骗、禁毒、反校园欺凌主题宣讲。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讲解,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校园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在向南宁五中的同学们进行反诈科普

当日下午,南宁东站人头攒动,一场特殊的启动仪式在此举行。团队与经验丰富的秦警官携手,共同为“青禾共振”社会实践按下启动键。双方围绕实践规划、资源整合等内容深入交流,为后续紧密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拉开了警校联动的序幕。

图为南宁东站派出所警官在向团队成员介绍该站创新的工作模式

次日,团队走进创新小学,将安全课堂延伸至基础教育阶段。宣讲员们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用童趣语言、漫画手册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通过“魔术演绎+小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反诈骗、反欺凌和禁毒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图为团队与相关负责警官共同开展反诈讲座

第三日,团队来到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队员们化身文化传承人,带领小朋友们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漆扇的魅力。孩子们手握画笔,在扇面上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图案,细腻的笔触与传统漆艺碰撞出童趣火花。在亲手绘制漆扇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更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悄然萌芽。

图为团队成员在和同学们共同制作非遗漆扇

实践第四天,团队深度融入金花茶社区,积极参与“凝心聚力跟党走 健康活力伴我行”主题活动。队员们与社区老党员一同健步公园,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健康生活的活力;活动后开展反诈骗问卷调查,用通俗语言为长者讲解防骗技巧。

此行的高光时刻,是对退役老兵农有玉爷爷的专访。队员们围坐聆听革命故事,从峥嵘岁月的追忆中感悟家国情怀,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传承。

图为退役老兵农有玉爷爷在向团队成员回忆曾经的革命故事

当日下午,团队与秦警官共同走进南宁机务段。自编自导的反诈小剧场在报告厅引发阵阵共鸣,队员们化身“反诈魔术师”,配合秦警官将常见诈骗手法融入魔术表演,在奇妙变幻中拆解骗局套路,让安全宣传“活”了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宁东站南宁机务段进行反诈情景剧表演

第五日,团队第三次走进校园,在民主路小学开展安全宣讲活动。通过“知识科普+难点答疑”的形式,巩固宣讲成果,针对学生提出的安全疑问逐一解答,让安全理念在反复强化中深入人心。

图为团队在在民主路小学开展安全宣讲活动

第六日,团队结合社区建党主题活动设置宣传站点。队员们耐心为居民发放反诈手册,结合近期高发案例讲解防骗要点,通过“一对一咨询+群体宣讲”的方式,将安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图为团队在社区为居民发放反诈手册

第七日,团队重返南宁东站与秦警官会面。双方围绕前期活动成效、存在问题展开复盘研讨,总结经验得失,优化后续方案。当日,团队还完成反诈骗主题宣传片拍摄,用镜头记录实践点滴,为安全宣传储备优质素材。

第八日,警校合作模式实现创新升级。团队与南宁东站秦警官领衔的“魔法宣传站”开展梦幻联动:协助布置宣传站点、开展旅客问卷调查,创新设置反诈知识有奖答题环节。新颖的形式吸引众多旅客驻足参与,让安全知识在互动中传递。

图为团队成员在反诈知识有奖问答与小朋友的互动

当日下午,授旗仪式庄重举行。南宁东站派出所所长亲临现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青禾共振”实践团队代表学校向南宁东站派出所授旗。鲜红的旗帜既是对警方鼎力支持的诚挚感谢,更是警校同心、共筑平安的生动见证。

图为团队代表学校向南宁东站派出所授旗

实践收官日,南宁东站“魔法宣传站”热闹非凡。秦警官主持的反诈魔术表演精彩上演,神奇的变幻中暗藏反诈技巧,瞬间点燃现场氛围。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开展的反诈知识问答活动持续升温,旅客们踊跃参与、积极互动,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

图为南宁东站警官在向来往乘客表演反诈魔术

天耕耘,硕果盈枝。“青禾共振”团队的南宁之行,是践行青春使命的九天,是深化校警社联动的九天,更是服务地方、温暖民心的九天。他们用青春力量诠释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时代答卷。青禾虽小,共振有力!实践虽已落幕,但“青禾”的精神与力量,将继续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回响、生长,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奉献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泓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