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 “赣鄱红韵薪火团” 开展 2025 年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学子们走进红色场馆感悟初心,以创意转化赋予红色基因新活力,扎根民生一线践行使命,将党史学习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用青春行动诠释初心与担当。
红色场馆悟初心:在历史现场传承调研精神
赣鄱红韵薪火团的党史学习,始终以红色场馆为课堂,让历史细节成为鲜活教材。在长冈纪念馆,“毛泽东与群众座谈”的雕塑前,志愿者们凝视着主席前倾的身姿与农民淳朴的笑容,听讲解员讲述1933年《长冈乡调查》的诞生历程。泛黄手稿复印件上,“每村一个农事试验场”“群众大会每十天开一次”的细致记录,让统计学专业的学子惊叹于革命先辈“精准调研”的智慧——那些人口统计、土地分配数据,分类竟比现代问卷更详尽。在“乡苏办公场景”复原区,老式算盘与煤油灯盏勾勒出当年干部"脚踩泥土、心怀群众"的工作图景,志愿者们轮流坐在木质椅上,用镜头定格阳光穿透窗棂的瞬间,将“求真务实”的精神悄然镌刻心间。
潋江书院的青石板路上,宋代遗存与革命记忆交相辉映。“真理源”匾额下,斑驳墙壁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虽字迹模糊,却比教科书文字更具冲击力。藏书楼里,清代《兴国县志》记载的“六月六晒红节”民俗,让志愿者们恍然大悟:如今篆新市场的玫瑰糖,原是百年文化的延续。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区,1980年老红军口述史中“一户有难全村帮”的互助传统,与团队正在开展的调研形成奇妙呼应,让大家读懂了红色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
创意转化赋新能: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
党史学习的成果,在志愿者们的创意中焕发新生。数字媒体小组用AI剪辑实践视频时,特意保留曾奶奶擦汗的原声喘息——“这比任何配乐都有力量”。文创设计组将长冈纪念馆的煤油灯、将军馆的步枪、湿地公园的碧水绘成串联插画,用藤蔓象征“传承与守护”;黏土捏制的七彩花生、玫瑰糖冰箱贴,让篆新市场的烟火气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卡通吉祥物“薪火娃”戴着红军帽,提着防溺水宣传旗,从设计稿变成印在文化衫上的图案,成为行走的“红色使者”。
宣传工作中,学子们发挥专业优势,将党史故事精准送达不同平台。他们梳理出20多个投稿渠道,为各个网站投稿做好充分准备。针对地方政务网偏好“数据化成果”,特意统计“记录革命故事15则、整理调研方法8种”;让历史与青春碰撞出火花。当防溺水知识被编成押韵口诀,当客家山歌旋律融入短视频,严肃的党史教育变得生动可感,正如志愿者所说:“最好的传播,是让红色记忆藏在笑声里。”
扎根民生践使命:用脚步丈量初心分量
从廉政教育基地到政务服务窗口,从社区广场到田间地头,党史学习最终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清风润心”教育基地,明代官员“廉政册”上一笔笔公费支出记录,让学财务的志愿者读懂“会计诚信”的千年传承;非遗博物馆里,畲族银饰“拉丝工艺”的濒危现状,促使他们计划用3D建模留住手艺。政务大厅里,“银发就业专区”的岗位、社保查询机旁的放大镜、邮政服务站的农产品快递箱,让大家看见"为人民服务"藏在每个细节里。
社区广场的夜晚,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考场。志愿者们蹲在路灯下记录居民需求:张阿姨盼着暑期托管班,刘叔想要方言版防溺水宣传,卖凉粉的老奶奶指着糖罐上的缠枝纹,给文创设计带来灵感。当《少年》的旋律响起,他们拉起居民共舞,用互动游戏教孩子们认识“毛泽东爷爷”,帮助宣传的背后,是“把群众当亲人”的真诚。有居民问“明天还来吗”,这朴素的期待,恰是对党史学习最好的答卷——正如日记所写:“白天在纪念馆悟的群众路线,傍晚就体现在与大妈的共舞里。”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民生实处走去。这支党史学习教育团用行动证明:红色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活在文创设计里的巧思,写在民生清单上的承诺,映在居民笑脸上的温暖。当“实事求是”化作精准调研,“为人民服务”变成具体服务,青春便与时代同频,初心自会在实践中闪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