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抗震精神 青春践行传承 ——唐山师院学子解码抗震精神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0 2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铭轩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张铭轩)

为创新活化红色文化、深度挖掘唐山红色教育资源,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移动课堂,2025年7月8日至8月3日,唐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法学系“访抗震遗址 传史料新声”调研小组于唐山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五个一”实践任务为纲领,前往唐山市多个抗震纪念地标与基层社区,开展为期27天的深度社会实践,系统采集口述史料,并进行社区抗震精神宣讲,传播抗震精神,打造地方特色精神谱系。

调研小组18名团队成员融合多学科智慧与优势,以青春步伐丈量英雄城市的涅槃轨迹,用赤诚之心解码不朽的抗震精神,为挖掘唐山红色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贡献青年智慧。

一、调研探究:华北理工遗址的科学实证

8月2日,华北理工地震遗址的地表裂缝旁,1.2米宽的错动痕迹触目惊心。“当时地表水平位移达1.5米。”杨文嘉边测量边讲解,队员们分工绘制地质素描图,用泡沫板模拟地层结构向参观群众演示。“原来断层运动就像挤牙膏!”这个有趣比喻让大家发笑,却也引发深思:如何让科学认知与历史记忆更好融合?

这份感悟被写进调研报告:“建议在遗址处设置互动体验区,用模型演示断层运动与地震的关系。”当他们看着孩子们围着模型追问“地震后人们怎么生活”时,突然明白,调研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用泡沫板模拟地层结构 张铭轩供图

二、精神对话:街巷院落中的记忆打捞

盛夏的唐山大地上,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正在上演。田颖、李宇菲等学子的身影穿梭在城市街巷与乡村院落,带着对红色文脉的敬畏践行着"寻访3000人"计划,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以声音传递精神的温度。

他们围坐在徐进喜、温计生等亲历者膝前,屏息聆听震夜惊魂的细节、部队星夜驰援的壮举,记录下周玉清、李秀艳、黄希忠记忆里震后互助的温情与家国支援的力量。这些故事,很快化作社区宣讲会上最动人的脚本——当学子们把亲历者的口述搬进街坊邻里的茶话会,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互动中激荡,抗震精神便不再是泛黄的史料,而成为流淌在代际间的热血。影像定格瞬间,文字镌刻记忆,团队成员正以青春之名,让凤凰涅槃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图为小组成员寻访大地震亲历者 田颖供图

三、主题宣讲:来自社区里的精神共鸣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9周年之际,凤凰道社区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调研小组的“互动式体验+沉浸式宣讲”在此展开,白峰源讲述的医疗组长三次抽自己的血救治产妇的故事,让坐在前排的赵奶奶忍不住红了眼眶。“震后第三天,素不相识的小伙子把仅有的干粮分给我孙子,这份恩情我记了一辈子啊!”78岁的赵奶奶声音哽咽,在场队员鼻尖阵阵发酸。

高竞婕讲起邻里互助搭建避难所的场景时,几位老人不约而同点头,“那会儿真是一家有难百家帮,谁都不含糊!”互动环节中,队员们握着老人们的手,用录音笔仔细记录下23段口述记忆。当《唐山之歌》的朗诵声响起,当老人与队员们的声音交织,那一刻,他们真切感受到,抗震精神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代际间的热血。

四、结对共建:文昌园党支部的青春对话

调研小组将基层党建与青年力量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以“双向赋能”激活基层治理与精神传承。调研小组与唐山市高新区文昌园等基层党支部结对,将青年智慧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共同打造红色基因的“活态阵地”。共建中,青年以“年轻化表达”完善社区红色架构,例如用对比视频串联历史与当下:1976年救援人员血泡双手与今日孩童笑脸,让“抗震精神”具象化;以故事化宣讲“解放军战士王彦修五次冲进坍塌楼体救人时,心里想的全是别人”的事迹,让历史生动起来。队员们讲得动情,台下居民们全神贯注。社区党委书记笑着称赞:“你们把历史讲活了,这就是最好的共建!”

同时,团队还帮助整理救灾照片和老党员口述史,汇编成红色档案,用于沉浸式红色课堂。活动后,调研小组和党支部党员一起整理史料,老党员李大叔摸着泛黄的救灾照片感慨:“你们年轻人愿意听这些老故事,精神就丢不了。”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结对共建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结对共建让基层党支部有了鲜活的教育载体,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成为有阵地、有故事、有青年的生动实践,实现资源共享、精神共筑。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社区宣讲 白峰源供图图

五、务实建议:地震博物馆里的细节叩问

8月1日,抗震纪念馆内,队员们的目光被展厅地面一块开裂的地砖吸引。砖缝里嵌着些许当年的灰尘,边缘磨损痕迹清晰可见。“这或许能说明当时建筑物坍塌的冲击力。”杨文嘉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裂缝,声音带着敬畏。他们分组梳理“地震前的唐山”“救灾现场”“重建奇迹”展区史料,从锈蚀的救灾铁锹划痕推测救援强度,从泛黄的重建蓝图还原城市规划逻辑。

“如果能给这些实物配上更详细的故事标签,参观者会更有共鸣。”队员们集思广益,最终在调研报告里写下建议:“在展品旁增设二维码,链接对应口述故事音频,让静态史料‘开口说话’。”此刻,队员们突然懂得,务实建议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与共情。

图为调研小组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的合影 张铭轩供图

唐山师范学院"访抗震遗址 传史料新声"调研小组的暑期实践,以"五个一"任务为行动指南,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纽带,深植唐山市红色沃土,赓续抗震精神血脉。调研小组丈量历史厚度,守护生命光辉——每一次倾听都是对24万逝者的承诺,每一次讲述都是那续写凤凰涅槃的史诗。实践引导学子从"历史的倾听者"转变为"续写者",在扎根基层中传承精神血脉,在服务民众中践行青春担当。通过连接过去和当下,让抗震精神从历史深处照亮成长之路,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民族复兴擎起不熄的青春火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铭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