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芜湖学院“青衿励行”文化振兴团队奔赴无为市,对当地的非遗文化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从吱呀作响的木榨油坊到流光溢彩的纱灯工坊,从激昂的民歌小调再到灵动的鱼灯舞步,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感受非遗魅力。
木榨流香:古法技艺里的千年智慧
调研首站,团队来到无为市赫店镇横步桥木榨油厂,与省级非遗“横步桥木榨油”传承人朱吉兵师傅促膝长谈。走进油坊,古朴的木质榨机泛着油光,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菜籽油香。朱师傅手持一根粗壮的撞杆,演示着“撞榨”工序:“这手艺讲究‘一蒸二榨三滤’,蒸坯要控温,榨油靠巧劲,滤油凭耐心,一步都不能含糊。”他握着撞杆介绍。“现在机器榨油快,但少了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味道。”朱师傅感慨道,“目前,我们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法榨油技艺,让它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传承。”团队成员在朱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撞榨的过程,在汗水与油香中,体会到古法技艺背后“坚守品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图为朱师傅演示撞榨工序。王若茜 供图
鱼灯起舞:光影摇曳中的民俗记忆
在无为市襄安镇史馆,团队见到了国家级非遗“无为鱼灯”制作人陶师傅。“鱼灯起源于抗洪祈福,一盏灯要经过扎架、糊纸、彩绘、装灯四步,光竹架就得扎得又轻又牢。”陶师傅一边展示之前做的鱼灯,一边讲述背后的民俗故事:“以前逢年过节,鱼灯队走村串户,不仅是热闹,更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了这项以家族传承为主、承载了人们美好愿景的技艺。
图为无为鱼灯传承人为团队成员讲述鱼灯故事。黄敏 供图
民歌传情:乡音里的烟火人间
太阳那个渐渐落山涯,蛮——小妹妹偷偷的送晚茶……” 在无城镇的一间音乐教室里,省级非遗 “无为民歌” 传承人陈敏老师亮开嗓子,带着浓郁无为方言韵味的歌声婉转响起,《送晚茶》里藏着的羞涩与甜蜜随着旋律漫开来,团队成员围坐一圈,跟着打起节拍学唱。陈敏老师逐句解析歌词里的生活密码:“‘一碟子生姜一碟子瓜,还有那个鸡蛋炒米如锅巴’,全是当年农家最实在的吃食,藏着姑娘对情郎的贴心。”她特意强调副歌里的 “哎呀衣子哟”:“这可不是随便唱的,是姑娘心里藏不住的欢喜和紧张,得带着点颤音才够味儿。”团队成员胡祉晴说:“这些民歌就像乡村的‘声音档案’,一开口就是浓浓的乡愁,让我们明白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活着的生活史。”
图为无为民歌传承人教团队成员唱《送晚茶》。 张润 供图
纱灯映彩:指尖绽放的千年光影
调研最后一站,团队走进无为剔墨纱灯工作坊,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吕梦婕老师一同体验这项“灯影里的艺术”。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剔墨纱灯,有传统的仕女花鸟图案的,也有特色的动漫卡通图案。“剔墨纱灯制作步骤包括灯面工艺、纱面绘制、剔墨工艺、灯架工艺,其中最难的是‘剔墨’——要沿轮廓精准剔除,力度均匀,剔除要彻底,无残留墨点。”吕老师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从制作灯架到绘制灯面,再到最后的组装。吕老师表示目前正在探索非遗创新路径,将剔墨纱灯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特色相融合,制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项技艺。
图为剔墨纱灯传承人吕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剔墨纱灯。黄敏 供图
此次非遗调研之行,“青衿励行”文化振兴团队不仅记录了四项非遗的技艺细节与传承故事,更在实践中理解了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它们是乡愁的载体,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图文手册和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无为非遗的魅力,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通讯员 张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