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拓荒薪火·寻兵团农业红色足迹”实践团队,在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土地上,循着兵团农业的发展脉络,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承载着从戈壁荒滩到良田万顷的蜕变史诗,也让团队成员对“兵团精神”有了从文字到现实的立体认知。
一、从戈壁到绿洲:刻在土地里的奋斗史诗.
初抵兵团,广袤无垠的农田如绿色海洋在风中荡漾,很难想象这片沃土曾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正是兵团人用双手与汗水,将不毛之地改造成“塞外江南”,这种改天换地的气魄,让人为之震撼。走访中,老兵团人的故事直击人心。一位参与阿拉尔早期开发的老兵,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当年挖渠引水、改良土壤的场景:“没机器,全靠人拉肩扛,就想给后辈留块能种粮食的地。”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回忆,当年白天顶着烈日用手挖、用肩扛,晚上睡在简陋的地窝子,却从未想过退缩。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兵团人“向荒滩要良田”的坚韧。
二、红色印记:在旧址与纪念馆中触摸历史
红八连营房墙上“艰苦奋斗、永争第一”的标语格外醒目。连队官兵传承兵团精神,既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又探索新种植模式,田间地头里他们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正是精神的生动注脚。
老一营旧址虽斑驳,老仓库里锈迹斑斑的犁耙、磨损的锄头,仍在诉说当年战士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岁月。一位老兵的话道出初心:“心里就一个念头,把这片土地种好,为国家多打粮食。”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则如一部鲜活史书,图片、文字、实物详细展现从南泥湾大生产到屯垦边疆的历程。“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精神,见证了战士们在边疆创造的农业奇迹。
三、精神传承:从手工劳作到科技赋能的坚守
实践中,团队参与手工棉花打顶等农事劳动,在高温下弯腰劳作,汗水浸透衣衫,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重量。而现代化农业示范园里,无人机植保、智能滴灌系统高效运转,这种“老传统”与“新科技”的碰撞,揭示了兵团农业的传承内核——以“艰苦奋斗”为根,以“创新实干”为脉。更深刻的触动,来自兵团农业背后的“家国情怀”。
从当年“屯垦戍边”保障供给,到如今打造优质棉生产基地、推广特色林果,兵团人始终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求,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格局,让团队成员明白:青年的“小我”唯有与国家发展的“大我”同频,才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此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兵团薪火的起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将成为青年在专业学习中敢闯敢试、在志愿服务中主动担当的动力,让兵团农业的奋斗故事,续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撰文 | 李亚鹏 凯丽比努尔·依米提
图片 | 李亚鹏
一审 | 张欣欣
二审 | 任冬涵
三审 | 王宇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