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武夷茶韵”小队大学生开展对武夷山“茶-林-社区”共生模式调查

发布时间:2025-08-20 15: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巫星辰 徐臻洋 卓琴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这片“双世遗”的瑰宝之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6.72%,不仅孕育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系统,更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茶-林-社区”共生智慧。如何让满山青翠化作“金山银山”?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武夷茶韵”小队正深入武夷腹地,解码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农业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与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合影

一、揭秘共生模式:茶、林、人的和谐交响

森林是茶的守护者: 原始森林为茶园涵养水源、提供天然荫蔽,更孕育了黄腹角雉等珍稀物种,构成健康的生态链。

科技赋能生态茶园: 在燕子窠示范基地,亲眼见证“茶-林套种”(红豆杉、楠木)与“茶-草间作”(大豆、油菜作绿肥)技术如何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太阳能杀虫灯和鸟类引巢则替代了农药。

社区是可持续的核心: 政策杠杆(如公益林补偿32元/亩)与市场动力(生态茶溢价高达30%)双管齐下,让茶农从“靠山吃山”转向“护山致富”。

二、科考行:深入共生模式核心现场

这只队伍用脚步丈量这片生态沃土:

7.25日

团队成员陆续在武夷山度假区集合,随后前往茶博园,聆听导游讲解它的兴衰。茶博园内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是武夷山的招牌。

7.26日

团队前往桐木村,采访了桐木关检查站的工作人员和茶农。

桐木关作为红茶的发源地,这里的茶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禁止再向外扩张。但是国家会给予生态补贴,而茶叶的品质也相较于传统茶园更好。

7.27日

队伍在黄坑大坡村聆听了茶农对生态茶园的看法,调查了茶园内部植物的多样性与茶、阔叶林混交带植物多样性。

7.28

在燕子窠,“武夷茶韵”小队了解到套种技术在茶叶种植中的应用与成果,调查了茶田间植物生态多样性,深入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茶旅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随后前往天星村,与一位茶农了解了国家公园建设对村民的影响。


三、绿水青山的“金山”转化

经过探寻,她们成功发现武夷山茶产业的共生价值。

生态效益: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拥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稀物种的基因库;武夷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9.9%,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武夷山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经济效益: 武夷山以茶产业为核心,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等茶叶品牌享誉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推动了茶叶的高端化和产业化发展;武夷山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发展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社会效益: 武夷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通过发展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茶文化;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促进了乡村振兴;武夷山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武夷山作为世界遗产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撰稿|徐臻洋 卓琴 巫星辰

图片|徐臻洋

审核|巫星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巫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