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的法治思维方式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20 14: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致锋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教师观点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法治思维方式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青少年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意义深远。广州地区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法治思维方式培养维度仍存在改进空间。深入剖析广州地区现状,探寻法治思维培养的不足与经验,对完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地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概述

1.政策推动与机制构建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号召。2022年底,广州市参加全国、全省首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试点项目,共同体建设项目、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12月,广州市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暨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强调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广州市还计划发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广州地区高校资源优势,以强化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及社会大课堂四个一体化衔接为抓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六个 100”工作,构建育人新格局。在政策大力推动下,广州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为思政课一体化中法治思维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与组织支撑。

2. 教学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方面,广州地区各学段积极开展探索。2024年,与会代表分组观摩了黄埔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4 个学段同上一堂思政课现场教学,展示了不同学段在思政课教学上的衔接与递进。小学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活动,如将交通安全法等基础法律知识融入动画、绘本,开展“法律知识抢答赛”等游戏,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培养初步规则意识。中学阶段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如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校园欺凌现象,提升学生对法律体系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大学则开展学术研讨、实践调研,如法学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理论实务,非法学专业学生结合专业剖析法律原理,提升法治信仰和专业素养。这种跨学段的教学实践探索,为法治思维在不同阶段的逐步深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3. 师资队伍建设

广州注重思政课教师培养,依托广州市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探索形成“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名教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金字塔”。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持续加强,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达到81.13%、初高中达到100%,提前一年达到教育部要求。通过教师交流平台、跨学段研讨会、教师互访制度等,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沟通合作,提升教师对各学段法治教育目标、内容的理解,为法治思维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二、法治思维方式培养存在的不足

1.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衔接问题

虽然广州各学段在思政课法治教育方面有一定探索,但目标与内容衔接仍存在不畅。小学法治教育过于侧重日常行为规范,对法律基本概念、原则涉及较少,导致学生进入中学后,理解复杂法律知识缺乏基础。如在讲解民法典相关内容时,小学生因前期对法律概念铺垫不足,难以理解深层次原理。中学部分法治教育内容与小学重复,且未有效对接大学体系,如中学对民法典仅讲解表面概念,大学则深入理论研究,中间存在知识断层。大学法治教育又过于专业,忽视与基础教育衔接,部分教师使用复杂术语和理论,让非法学专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法治思维的连贯性培养。

2.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在法治思维培养过程中,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整合不足,学校缺乏稳定的法治实践基地,难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家庭法治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家长自身法治观念不足,无法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法治熏陶。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法治教育缺乏长效机制,例如法院“送法进校园”多为临时活动,无法形成持续、系统的教育合力。不同学段教师之间虽有交流,但在法治思维培养的协同合作上仍显不足,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法治教育重点,中学教师不清楚大学法治教育方向,导致各学段在法治思维培养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体化的培养链条 。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局限性

当前广州地区在大中小思政课法治教育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小学阶段教学过于依赖游戏、动画等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知识深度挖掘不够,学生难以形成深入的法治思维。中学教学多采用案例分析、理论灌输方式,实践活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虽掌握法律条文,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大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法治元素时,仅简单穿插案例,未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法治思维的内在联系,如工科课程讲解安全生产法,只是简单提及,未引导学生从工程实践角度分析法律应用,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专业领域的法治思维 。

三、法治思维方式培养的经验总结

1.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法治教育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历史文化名城、英雄之城和改革开放先行地,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用于法治教育。如利用广州的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讲述革命先辈遵守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在讲解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时,结合广州作为商贸中心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融入,使法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为法治思维培养提供生动素材 。

2.跨学段教学研讨与实践的积极作用

广州市组织的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研讨与实践活动,为法治思维培养积累了经验。通过不同学段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在法治思维培养中的定位和任务,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如在研讨中,教师们共同设计关于“网络法治”的跨学段教学方案,小学阶段通过简单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行为基本规则,中学阶段分析网络侵权等法律问题,大学阶段从法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体系,这种跨学段协作使法治思维培养在不同阶段有序推进,逐步深化 。

3.信息化手段助力法治思维培养

广州地区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思政课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思维培养效果。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发法治教育微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法治知识。如通过虚拟法庭软件,学生可以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程序,增强对法律权威的认识,培养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法治思维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

四、改进策略与建议

1.优化各学段法治思维培养目标与内容衔接

明确小学阶段以培养基础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为核心目标,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拓展法律概念知识,如通过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权利和义务。中学阶段在巩固小学知识基础上,系统讲解法律体系框架,加深对重要法律部门的理解,如详细讲解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为大学学习做铺垫。大学阶段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个性化法治思维培养目标,非法学专业注重将法治思维融入专业实践,如计算机专业深入学习网络安全法对专业实践的规范;法学专业则深化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提升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和法治思维能力。建立各学段教材编写与审核的联动机制,确保法治教育内容在纵向上层层递进、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与断层 。

2.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学校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法治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参与真实法律案件处理,增强实践能力。开展家长法治教育讲座,定期发放法治教育资料,提升家长法治素养,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法治思维,如通过家庭规则制定等活动,让孩子理解规则与法律的关系。社会层面,鼓励媒体制作优质法治教育节目,社区组织法治文化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不同学段教师在法治思维培养上的协同合作,建立常态化的跨学段备课组,共同研发法治思维培养课程,分享教学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特点调整教学策略 。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学采用项目式学习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如组织“校园法治小卫士”项目,让学生在解决校园规则问题中培养法治思维;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社区生活等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中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开展法治调研、法律辩论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进行法治调研,从法律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推行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教师选取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域法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带领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社区普法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法治思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法治教育课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法治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治历史和文化,提升法治思维培养效果 。

五、结论

广州地区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为法治思维方式培养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政策推动下的机制构建、丰富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但也存在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衔接不畅、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局限等问题。同时,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跨学段教学研讨与实践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为改进提供了方向。通过优化各学段法治思维培养目标与内容衔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广州地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法治思维方式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全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法治教育不断发展 。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法治思维方式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GZSZ11)研究成果。

撰文者简介:丘丽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治教育研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致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