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今天学怎么‘吵架’吗?”广东省惠州市柏塘镇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一位四年级学生眨着眼睛,好奇地问道。
2025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言途队的成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辩论课程来到这里,为当地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们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思维探索之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考与清晰表达能力的根基。为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号召,华南师范大学言途队利用暑期“三下乡”契机,将目光投向了乡镇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结合团队源自大学辩论社的特色优势,旨在通过趣味化的辩论启蒙,激发孩子们思考与表达的兴趣。
老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揭开了“辩论”的神秘面纱——它并非简单的争吵,而是围绕一个问题,各自摆事实、讲道理,用逻辑说服对方的过程。老师形象地介绍了辩论的基本“规则”:如何提前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弹药”(准备),如何在“交锋”中礼貌又有力地表达(原则),以及如何把想法说得清楚明白(要求)。
“孙悟空和唐僧,谁更适合当班长?”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这个取材于他们熟悉故事的题目,让孩子们迅速代入角色,展开“唇枪舌剑”。“孙悟空派”的代表抢先发言:“孙悟空当然更适合!他聪明又勇敢,一路上全靠他打妖怪保护大家,不然唐僧早被吃掉了!”话音未落,“唐僧派”立刻反驳:“不对!唐僧才适合当班长。他目标最坚定,一直想着去西天取经,而且他能管住调皮的孙悟空,让整个团队不散伙!”课堂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和讨论声。
老师适时引导,鼓励孩子们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并尝试用更充分的理由支撑自己的立场。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当众发言的紧张,老师们还传授了实用的“小妙招”。“来,同学们,把手放在肚子上,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说:‘我认为……,因为……’!”在老师耐心示范和鼓励下,孩子们逐渐放开声音,尝试用更清晰、有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课程尾声,一场小型趣味辩论赛让孩子们将所学付诸实践,表现突出的同学还获得了鼓励性的奖励。最后,老师们引导孩子们一起思考:辩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赢”,更在于学会倾听不同声音,懂得用道理说话。
课后,孩子们围着实践团的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分享感受:“辩论课好好玩!”“我现在觉得说出自己的想法没那么难了!”
华南师范大学言途队此次柏塘之行,将思辨的种子播撒进乡镇小学课堂。通过趣味化的辩论启蒙,他们让孩子们初步体验了逻辑的力量和表达的乐趣,为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综合素养贡献了一份力量。实践队伍表示,会将总结此次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致力于让思辨教育的微光点亮更多角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