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队直击竹产业升级 科技为乡村传统工艺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20 11: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鹏 牛芷含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电子与物理学院竹海数智融乡队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走进当地竹子加工厂,队员们实地观摩竹子从原料到初加工产品的全机械化生产流程,深切感受到科技为传统竹产业带来的变革活力,见证了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进入加工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便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队员们看到工人们利用叉车将整根粗壮的竹子吊装至大型切分设备旁,这些竹子直径普遍在 10 至 20 厘米之间,长度可达 6 米。随着操作员按下启动按钮,机器锋利的刀片精准落下,瞬间将竹子沿纵向剖成数段大致均等的竹条,切割过程精准利落,飞溅的竹屑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竹子加工

“这一步是粗分,主要根据后续用途确定竹条的基本规格。” 加工厂负责人李经理手持平板电脑向队员们介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前的切割参数和生产数据。他指着旁边堆放的少量人工劈制的竹条对比道:“传统人工劈竹不仅效率低,一个熟练工一天最多处理 50 根竹子,还容易出现尺寸偏差,合格率只能达到 70% 左右。现在这套设备每小时就能处理 80 根竹子,合格率稳定在 98% 以上。”​

沿着自动化生产线前行,经过粗分的竹条被传送带平稳送入下一道工序。在精细切分区,多组不同功能的机器依次对竹条进行修边、打磨和细分。有的机器将竹条切割成统一长度的短段,用于制作竹筷和竹签;有的则把宽竹条进一步剖成细薄的竹篾,用于竹编工艺品加工。机器运转时发出有节奏的嗡鸣声,竹条在传送带上有序移动,经过砂轮打磨后,原本粗糙的竹材逐渐变得规整光滑,边角圆润无毛刺。

▲图为工作人员指导团队成员捆扎

生产线的末端,是智能化捆扎环节。经过精细切分的竹制品被传送带精准输送至捆扎机下方,机器手臂灵活地抓取尼龙绳,按照设定的力度和圈数快速缠绕,几秒钟就完成一捆竹制品的捆扎。捆好的竹制品通过传送带自动运送至仓储区,机械臂有序地将其整齐码放,等待被运往下游企业进行深加工。​

李经理告诉队员们,这套全机械化生产线投用后,工厂的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了 3 倍,用工成本降低近一半,每年能带动周边 200 余户竹农增收,户均年增收可达 8000 元以上。“现在还接入了物联网系统,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原料消耗情况,实现了精准化管理。”​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地观摩让大家直观看到了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路径。队长高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传统竹产业能通过科技改造焕发新生,未来将努力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的实践力量,让更多乡村特色产业搭上科技快车。”

撰文 | 张鹏

图片 | 阳灏 牛芷含

审核 | 尹芳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