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润乡土小分队”师生一行到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博士家庭”罗建植家走访调查。其家中走出了两位博士,多位优秀人才。在他们家简朴的老宅里,76岁的武奶奶(罗建植先生的夫人)作为家庭代表,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家庭培养出多位高学历人才背后的故事,而贯穿始终的,正是淳朴节俭、艰苦奋斗的家风。
简朴老屋里的博士之家
走进书香家庭武奶奶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使用了数十年的老家具和简朴的装修。武奶奶坦言,自家房子是9年前花了几万元建的,家里“什么都是老的,没有什么新的”。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罗家一以贯之的。即便子女们事业有成——大儿子在深圳经营科研公司;小儿子在上海大型国企任职;部分孙辈留学深造——老两口的生活依然保持着节俭本色。“我们不会乱花的,该要花的就花了”,武奶奶的话道出了朴素的持家哲学。
▲图为团队成员与武奶奶在门前合影
清贫岁月浇灌求学梦
支撑起这个家庭耀眼学历的,是刻骨铭心的奋斗与节俭。武奶奶深情回忆儿子们当年在浏阳一中求学的艰辛:“一个月伙食费只有九块钱,就是大锅饭,桌上几个菜,爱吃不爱吃都得咽下去。”为了让孩子不饿肚子,家里想尽办法:“吃不饱的时候,就从家里带一点面粉,炒熟了带走,饿了就拿开水泡着吃,跟现在泡奶粉一样,什么东西都不放。”这段艰苦岁月,磨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意志,也深深烙印在家庭记忆里。
勤俭自律,代代相传
这份勤俭节约、清正自律的家风,不仅塑造了第一代大学生(武奶奶的子女们)的性格,更被严格传承给了孙辈。武奶奶自豪地说:“全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儿子儿媳、女婿都没这些习惯。”孙辈们也深受影响:“孙子花钱都很少的,不是那种大手大脚随便乱花钱的性格。有时候给100块钱都说‘爷爷,够了’。”武奶奶认为,正是这种在清贫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让后代在优越条件下也能保持清醒和自律,专注于学业和事业。
▲图为团队成员与武奶奶交流过程
调研感悟:家风文化是博士村文化IP的“硬内核”
团队此次调研聚焦“乡土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在秧田村,“博士村”无疑是其最闪亮的文化名片,罗建植一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支撑这一文化IP的深层力量——无数普通家庭沉淀下来的艰苦奋斗、勤俭自律、重视教育的淳朴家风。武奶奶对当代大学生的寄语也朴实有力:要节约,要吃得苦。这正体现了这种家风的现实意义。
武奶奶一家的经历证明,秧田村“博士村”的辉煌,其根源在于千家万户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这种以勤俭、奋斗、重教为核心的家风,是秧田村乡土文化IP最宝贵的“硬内核”,它穿越物质匮乏的年代,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深沉持久的内生动力和文化自信。调研团队深切感受到,挖掘和弘扬这样的优良家风,正是“乡土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撰文 | 廖泽南
图片 | 黄靖、廖泽南
审核 |阳信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