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数韵牵丝,木偶兴乡”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第七展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开展以扬州杖头木偶戏为主题的文化调研活动。通过文物观摩、历史探寻与市民互动,团队深刻感受了非遗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传承的现实挑战。
步入展厅,大运河孕育的璀璨非遗文化迎面而来。作为其中瑰宝的扬州杖头木偶戏,以其精妙的构造与悠远历史,成为团队重点观察对象。
▲图为6月20日,“数韵牵丝,木偶兴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陈宇菲正在欣赏《西游记》杖头木偶 仇梦菲供图
在木偶戏展区,形神兼备的提线木偶与杖头木偶吸引了成员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近距离研究两者的操纵方式:杖头木偶依靠主杆和两根侧杆操控,艺人凭三根操纵杆完成复杂动作;提线木偶则通过绑定在关节部位的繁复丝线(少则五六根,多至二三十根)展现细腻神情与动态。团队成员在了解基本分类后,进一步深入其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据考证,扬州杖头木偶戏可追溯至汉代,历经千年演变,技艺日臻成熟。一件木偶的诞生需经历选料、雕琢、彩绘、组装等数十道繁复工序,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
展厅内,《西游记》主题木偶戏人物格外引人注目。师徒四人的形象塑造惟妙惟肖——孙悟空的机敏灵活、猪八戒的憨态诙谐、沙僧的敦厚忠义、唐僧的慈悲庄重,均通过精巧的偶身设计完美呈现。另一经典剧目《嫦娥奔月》的木偶造型同样惊艳,尤其是嫦娥仙子身着飘逸衣袂的偶人,营造出宛如月宫起舞的灵动意境。这些堪称艺术品的木偶,每一个细节都见证了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图为6月20日,“数韵牵丝,木偶兴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仇孟飞分发调查报告 高梦情供图
为进一步了解市民对木偶戏的认知情况,实践团在博物馆周边发放了问卷调查。一位老年市民在接过问卷时,动情地讲述了个人与木偶戏的难忘情缘。不少市民则对这项古老艺术流露出好奇之心,视其为神秘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调研过程中,团队也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木偶戏对许多年轻受访者具有吸引力,但其背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
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推动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代际传承意义深远且道阻且长。此次扬州杖头木偶戏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场深度文化之旅,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青年与公众的独特桥梁。团队成员在方寸木偶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市井交流中感知时代课题。作为流淌于运河文脉中的活态艺术,扬州杖头木偶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力量守护这颗明珠,助力其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与耀眼光芒,让运河记忆与文化根脉在传承中永续流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红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