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潘城冰、王毅、李永希)“普通话打开了迤沙拉彝绣通往外面世界的路!”,2025年7月22日,攀枝花学院“言传彝乡·语润攀西”中华一家亲推普实践团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市的迤沙拉村进行推普活动。区级非遗传承人纳永芳向实践团队讲述她的蜕变,从仅用彝语交流的绣娘,到能用普通话向游客讲解纹样寓意、赴外省参展的传承人,她的故事成为推普赋能非遗的生动缩影。
语言破壁:普通话打通非遗传播路
在迤沙拉村彝绣传承人纳永芳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当地的非遗小院。围坐在纳老师身边,成员们一边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穿针引线,体验彝绣技艺,一边聆听她讲述彝绣的历史传承。纳永芳分享了她与彝绣结缘并成为传承人的故事:最初,为发展迤沙拉,村书记找到对彝绣本就怀有兴趣的她,鼓励其精进技艺,申报区级非遗传承人。肩负起这份责任,纳永芳在农忙之余勤学苦练,虚心向村中技艺精湛的老前辈求教,前辈们也倾囊相授。凭借不懈努力与天赋,她成功获评区级非遗传承人。
▲图为实践队员在非遗小院体验彝绣技法,纳永芳(左)演示如何用“平针绣”表现索玛花纹样。
身份的转变,也让纳永芳深刻体会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过去,她的生活交流主要依靠彝语。成为传承人后,与汉族干部沟通、接待外来研学团队、赴外地参加彝绣展览、向游客推介文化……这些新场景都离不开普通话。普通话极大地拓宽了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效率,是彝绣走出去的基础。
这种语言的赋能效应,不止在纳永芳身上体现,也正延伸至年轻一代。迤沙拉村的幼儿园以及镇上的小学均采用普通话教学,四五岁的孩童已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系统性的校园推普,对孩子们未来可能的非遗传承之路,乃至更广阔的人生发展,起着坚实的语言基础作用,将个体感受到的语言赋能扩展为群体的能力储备,构建起一条从传承人到后继者的完整语言赋能链条。
技艺传承:针线间的守正与创新
面对时代变迁,彝绣技艺的传承需要创新与新生力量并举。彝绣传承人纳永芳深知创新是传承的生命力。她坚持将传统彝绣技艺与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在她的手下,彝绣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而是出现在帆布包、衬衫、布鞋等日常用品上。在色彩选择上,她也倾向于使用浅淡清丽的色系,以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喜好,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技艺传承的另一核心在于培养后继者。当地的小学已系统性开设彝绣特色课程一门,课堂上,专业老师用普通话向数百名学生传授平针绣、绕针绣等基础针法,指导绘制火镰纹、羊角纹等简单纹样。这种教育实践,旨在为古老技艺的持续传承奠定人才基础。
产业革新:直播架起文化“出山”路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迤沙拉村的彝绣作品主要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线下销售,线上渠道几乎空白。面对这一现状,纳永芳向实践团透露了村落未来的规划:村书记正积极筹划“直播+彝绣”的线上推广模式。预计由纳永芳老师带头,号召村落中懂得彝绣的绣娘,培养一支既懂彝绣、又会讲普通话的‘双语’直播队伍,然后建立稳定的线上销售平台和运营机制,希望通过线上推广,带动年度彝绣销售收入增长,并显著提升迤沙拉彝绣的全国知名度。这一模式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该政策提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
▲图为实践团完成非遗体验后与彝绣传承人纳永芳在非遗小院合照。
相较于攀枝花学院在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探索的以土地和农业资源为核心的“米易模式”,迤沙拉村将要开展的“直播+彝绣”模式则聚焦于彝绣文化,实践团队认为,彝绣文化的优势在于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且文化的精神价值无法估量,迤沙拉村可以通过绣娘亲身讲述彝绣技艺与生活故事构建情感价值,引得观众产生共鸣,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推普工程也在迤沙拉村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向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永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