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榕焰薪传”实践队于7月深入福建福州开展以“闽都红韵·血脉赓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依托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调研、双语讲解、影像记录、社区宣讲及跨省支教等形式,探寻闽都红色基因,传承民族精神,并积极拓展实践成果的社会辐射面。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马江海战纪念馆前的大合照 张雯誉提供
林公馆里悟担当 双语讲述汲力量
在首日实践中,实践队成员于林则徐纪念馆研读珍贵手稿影印件,为30余名游客剖析历史细节。队员王巧思自主编写千字双语讲稿,在“虎门销烟”场景复原展厅向中外参观者生动讲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精神,强调其作为民族脊梁的历史意义。队员们同步采集文物影像87组,为后期制作多语种短视频、扩大宣传覆盖面积累素材。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林文忠公祠进行讲解照片 张雯誉提供
觉民故居感家国 史料采集译丹忱
次日实践中,实践队探访林觉民故居。队员潘欣欣带领团队深入剖析《与妻书》的情感内涵与家国情怀。现场采访一位资深文史爱好者时,他指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精神至今具有强大感召力”。团队据此补充完善史料理解,并拍摄建筑细节与文物特写,该受访者深度解读的画面成为后期视频制作的核心素材,有效增强了历史叙事的感染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游客照片 张雯誉提供
船政馆中见自强 深挖教育兴邦路
在后续实践中,实践队来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展区,队员们观察到多批次党员团队在船政学堂浮雕前进行学习活动。实践队深入调研发现,该馆精髓在于系统展示了从军事自强到教育兴国的深刻转型——不仅呈现近代海军硬实力成就,更着重还原船政学堂如何突破科举藩篱,开创近代海军教育,培养严复、詹天佑等学贯中西的栋梁之才。这种“造舰育才并举”的理念,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在危机中寻求变革的艰辛探索,为队员们理解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历史镜鉴。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船政少年讲解员照片 文亦韬提供
马江碑前祭忠烈 鲜花铮言寄哀思
实践队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马江海战纪念馆。在昭忠祠肃穆的碑林前,全体队员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悼念仪式,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并鞠躬致意。锈迹斑斑的铁锚与寄托哀思的鲜花形成强烈视觉对比,队员陶曼琳在实践记录中写道:“这无声的对话,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震撼心灵的教材。”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马江海战战士墓碑前致敬 文亦韬提供
社区宣讲传薪火 分层互动润心田
实践收官日,团队在福州某社区广场开展主题宣讲。队员们精心布置“闽都红韵·血脉赓续”主题横幅和易拉宝展板,系统梳理实践精华。针对不同受众,实践队巧妙转换宣讲方式:为儿童生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故事;面向中老年群体,则深入阐释船政先驱“向海图强”的革新精神与马江英烈碧血丹心的家国情怀。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语言,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乡土记忆,现场互动踊跃。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进行校园宣讲 文亦韬提供
豫地支教播火种 红色课堂续新章
为延伸实践半径,深化育人实效,实践队部分成员于7月28日奔赴河南某支教社区。其中,实践队成员李晨璐同学将在福建实践的丰富收获精心制作成教学材料,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了主题为“榕城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课堂宣讲,通过PPT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林则徐的担当风骨、船政学子的自强之路以及马江海战英烈的爱国壮举,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关键词双语互动。这堂生动的课程有效激发了孩子们了解民族历史、感悟爱国情怀的热情,成为实践队将闽都红色火种播撒到中原大地、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的成功尝试。此次跨省支教活动,不仅检验了前期实践成果,更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进家乡河南课堂宣讲 李晨璐提供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榕焰薪传”实践队始终秉承“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理念。本次实践基于265份前期问卷调研,形成扎实报告,并制作系列短视频4部。队员们以语言为舟,文化为桨,在历史深处解码民族精神,在社区宣讲与异地支教中传播文化自信。从闽都榕城到中原社区,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让世界听见中国故事的世纪回响,见证中华血脉在新时代青年中的青春赓续!(通讯员:文亦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