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沿着伟人足迹 峥嵘黔路印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19 2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王一飞   阅读 5.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郑琳、薛婷婷、王一飞) 为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循着总书记视察调研的足迹砥砺初心,让青年在追随总书记的足迹中校准人生航向,在接续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真正让理想信念在实践磨砺中愈发坚定,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人民中充分涌流,2025年7月9日至13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与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深入探寻蕴藏于其中的思想伟力,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青年学子们在追随总书记的足迹中深化思想认识,在服务人民中践行初心使命,使理想信念在实践磨砺中更加坚定,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沃土中持续涌流。

花茂村:荒茅蝶变映初心,笑纹深处见青山

队员们踏入昔日的“荒茅田”——花茂村,沿着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亲眼见证了这片热土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总书记深切关怀下发生的山乡巨变。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实践队员的目光聚焦于花茂村从摆脱贫困到迈向繁荣的生动实践。通过观察其以美丽乡愁塑形、绿色发展铸魂、人才回引聚力的独特路径,队员们深刻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的鲜活生命力。细雨蒙蒙中,绿野白墙相映成趣的景致,让总书记“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感慨在队员们心中回响,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发展理念转变带给村民的诗意栖居和幸福图景。

在“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队员们围聚匠人身边,专注学习花瓣入纸、沉淀成画的精妙技艺。一幅盈尺压花画需三小时沉淀的“慢功夫”,让队员们掂量出时间与匠心的厚重分量。老师傅“慢工出细活不仅是手艺,更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初心”的话语,如同明灯点亮心路,使队员们深切理解了总书记强调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大政方针,更是融入点滴、代代守护的行动自觉。这份坚守,正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图为实践队员在花茂村细心请教老师傅的古法造纸手艺

图为队员们行走在花茂村的田野上


步入“红色之家”院坝,队员们围坐在藤椅,无声诉说着2015年6月16日那个温暖瞬间。王治强之子王豪轻抚椅背,动情分享父亲的回忆:“这张椅子承载着总书记‘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的赤子情怀。”这朴实而深刻的为民理念,深深镌刻在队员们心中。当询问王豪对新时代青年有何嘱托时王豪沉思后说:“总书记寄语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院坝里的藤椅,正是我们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最好课堂!我们要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奋斗书写答卷。”这一刻,领袖的为民初心与青年的时代使命在此交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王豪关于乡村振兴问题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一面由百余张村民灿烂笑脸组成的照片墙,瞬间攫住了队员们的目光。他们驻足凝视,指尖轻触,清晰读懂了每一道笑纹背后——那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真实有力的表达。这无声的画面,比千言万语更雄辩地述说着山乡的幸福变迁。凝视着这“笑脸墙”,总书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的殷切期望在队员们心中激荡起强烈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小朋友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牢记总书记话语

2025年3月,总书记带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深情关怀,踏访肇兴侗寨的鼓楼与街巷。在这里,他手抚侗布感受匠心温度,与绣娘、银匠亲切交流,更留下殷殷嘱托:“传统不是守旧,传承要懂创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发展要因地制宜,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总书记的足迹深深印在这片流淌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而今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怀着满腔热忱与求知渴望,于7月13日紧跟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深入肇兴侗寨的肌理,以青春的敏锐去观察、以青年的思考去解码、以实践的行动去体悟,在领袖驻足过的地方,探寻成长的答案与时代赋予的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走在肇兴侗寨小路上

图为肇兴侗寨夜景

队员们走进文化展厅,聆听当年为他讲解的陆书记再次动情讲述。指尖轻触侗族建筑模型的精巧榫卯,他复述着那掷地有声的寄语:“总书记特别叮嘱,‘传统不是守旧,传承要懂创新’!” 这句话如石入心湖,激起千层浪。凝视着刻满岁月印记的木构件,队员们豁然开朗:文化传承,绝非将老手艺束之高阁,而是要让璀璨的银饰在现代设计中闪耀新辉,让侗绣的古老纹样跃动在年轻潮牌的衣角。这“守正创新”的智慧,是总书记在侗乡留下的首课,启示青年们如何在赓续文脉中勇当创新的先锋。

图为陆书记为实践队员们讲述蜡染,扎染手工艺制作步骤

图为陆书记为实践队员讲述榫卯结构

队员们循迹至“银缘阁”,黄能师傅正专注锻打银镯。银坯在他翻飞的手掌间渐成灵动纹样,队员们目光落在他工作台上新添的电动工具,瞬间领悟了“因地制宜”“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的深刻内涵:乡村振兴,绝非生搬硬套他人模板。如同这银饰技艺,既要坚守千锤百炼的匠心,也要勇敢拥抱时代的变化,在传承与市场的融合中找到最适合侗乡的活法。这“实事求是”的哲学,成为队员们侗寨实践中的第二课,教会青年们如何脚踏实地,在乡土实际中探寻发展的最优解。

图为黄能师傅为实践队员介绍打造银饰手工艺

踏上总书记走过的青石板路,队员们化身“青春宣讲员”。在鼓楼坪上,队员们将长征故事编入悠扬侗歌,引得老人们频频颔首;溪边石阶,用侗汉双语讲解节水知识,孩子们追索着手中的漫画传单;走进农户推广普通话,几句地道的侗语问候瞬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这些鲜活的场景让队员们深刻体悟:总书记强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是蹲下身倾听老人故事的耐心,是笑着向孩子学习方言的真诚,是将党的好政策、科学知识普及到群众心坎里的智慧。这“扎根群众”的实践,成了最生动、最接地气的侗乡第三课,指引青年如何真正融入人民,汲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图为实践队员们当地宣传普通话

循足迹:悟思想伟力,见青春行动

水院青年们循着领袖足迹,在花茂感悟初心为民与生态坚守,在侗寨学习创新传承与务实扎根。他们深知乡村振兴密码蕴藏于每双勤劳的手掌、每个奋斗的身影。青年的责任,就是将所学水利知识、管理理念,转化为助花茂阿婆拓宽侗布销路的“金点子”,化作支持侗寨青年创业的切实方案,让“知行合一”的担当在乡土淬炼成金。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队员们必从这足迹探寻中汲取“守正创新”“实事求是”“扎根群众”“知行合一”的不竭动力,将青春热血、学识智慧倾注于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在乡村振兴壮阔征程上,奋力书写无愧于人民期待与伟大时代的壮丽青春答卷!

图为队员们在花茂村红色之家合影留念

图为队员们老师们和陆书记在鼓楼下合影留念

足迹挣脱坐标

理想,在萦绕的乡愁里

抽穗,拔节

担当,于非遗的星火中

百炼,成钢

青春脉搏

共振着振兴鼓点

水利青年

以实践为笔,以热血为墨

奋力钤印:这金色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纯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