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志愿微光 —— 北方工业大学“智行千里 AI筑梦”社会实践团志愿服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9 22: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柏翔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科教强国,工大何为?人工智能何为?新时代青年何为?”的时代课题,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北方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于7月中下旬组织开展了“智行千里—AI筑梦”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院院长王彦平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带领由师生组成的志愿团队赴长三角地区,循着科技创新与红色足迹,先后走进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高新科技企业、产业园区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及志愿服务宣讲,深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积极探索“AI赋能志愿”的创新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在产学研深度互动中探寻技术创新路径,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厚植兴工报国情怀,在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志愿行动中践行奉献精神,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

求知筑基:志愿者的学习赋能之旅

深知扎实学识是志愿服务的根基,实践团首先聚焦理论学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人才论坛上,成员们认真聆听,王彦平教授关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论述,更坚定了团队成员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国家需求的志愿初心,为后续的科技科普与产业服务注入了强大动力。

图为团队在京内外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合影

随后,团队赴京内外调研高新科技企业,在产学研深度互动中学习技术创新路径,深度探索“AI赋能志愿”的创新实践新路径。从北京图力普联科技有限公司领悟工业硬件产业化路径与“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在苏州博海创业微系统有限公司参透微系统集成需扎根产业需求的真谛,并赴苏州工业园区解码从“水田洼地”到“世界一流”的规划治理精髓与产城融合智慧,于飞生(上海)电子科技TPV智慧商显体验中心亲历AI赋能的智慧显示与协同创新,到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沉浸式体验技术融合文化创意的澎湃活力,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体验AI技术如何打破艺术门槛、普惠大众生活,直至杭州电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车间实践“感知毫厘,惠及万里”的雷达制造全流程。团队花费一周时间,调研4座城市及多家高新科技企业与标杆园区,在产学研深度互动中,系统学习了从基础研发到场景落地的技术创新路径,掌握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的命脉。王彦平教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AI发展生命线”的论断,成为团队贯通技术原理、治理经验与战略视野的思想锚点。

图为团队在京内外多家高新科技企业探索“AI赋能志愿”的创新实践新路径

在此基础上,团队总结形成了一份系统且详实的调研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和行业现状及行业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学院学生需求与期待,结合对高校产学研教融合方面的优秀案例的分析,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建设性建议。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团队将持续深度探索“AI赋能志愿”的创新实践,将科技前沿的探索、在历史现场的思考、在产业一线的实践,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开展生动的AI科普志愿宣讲,分享给更多年轻人,力求让硬核知识在志愿行动中焕发温度与力量。

红魂铸志:志愿者的精神源泉

追寻历史的脉搏,走进精神的殿堂。实践团随后赴中共一大会址、苏州烈士陵园、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在每一处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信仰的圣地,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初心淬炼。

在中共一大会址,历史的回响清晰可闻。成员们透过珍贵史料回溯建党伟业,在马克思主义典籍中溯源思想光芒,于复原的石库门场景中感悟百年前青年先驱开天辟地的创新担当。这份穿越时空的信念与勇气,成为激励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图为团队在中共一大会址合影并参观各个展厅

在苏州烈士陵园与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成员们凝视记录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实物史料,战时简陋的通信设备尤为触动人心。“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在每位志愿者的心底长鸣,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民族复兴的极端重要性从未如此刻骨铭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高唱国歌、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等庄严仪式,革命先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直抵每位志愿者的灵魂深处,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深深烙印于心。团队成员赵柏翔在纪念馆的留言册上写下“科技报国承遗志,智能筑梦慰英魂”,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守护国家技术命脉,以创新自强告慰英灵,是时代赋予的庄严承诺与不竭动力。

图为团队在杭州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合影并多次开展主题日活动

这趟溯源之旅,是红魂的深刻铸就,是精神的源头活水。 从先驱者的担当到抗战的警示,历史的智慧与力量在此凝聚,为团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注入了最厚重的底色和最强劲的脉动。

知行转化:志愿者的服务与奉献

满载着长三角之行的思考与感动,实践团返京后迅速行动,将“知”转化为“行”,以多元的志愿服务奉献所学、回馈社会。核心成员主动集结,牵头成立了学校首支“大学生讲《大先生》”科学家精神志愿宣讲团。他们不仅深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求索精神,更将一路上的科技创新见闻、红色精神体悟与企业实干故事,精心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案例,融入生动的AI科普志愿宣讲中,让科学家精神与前沿科技知识同频共振。

图为团队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影

志愿者们走进校园。 面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团队精心设计课程,通过趣味性的程序设计与通用技术启蒙,播种数字思维与算法逻辑的种子,并用亲历的产业案例阐释“掌握核心科技”的时代分量,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科技梦想的火花。

图为团队成员在面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开展AI科普宣讲

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团队主动走进石景山区杨庄南里等多个社区,化身“科普使者”,为小朋友们带来妙趣横生的AI科普课堂。志愿者们耐心讲解、互动演示,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在社区角落播撒科学的种子,履行服务基层的志愿承诺。

图为团队在社区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AI科普宣讲

志愿者们创新探索“AI赋能志愿”的传播新形式。 团队创造性地将杭州电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车间的探访经历,打造为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能雷达制造实录》直播公开课。志愿者们化身线上导播与讲解员,将雷达设计、测试等硬核知识,通过镜头直观呈现给屏幕前的广大公众。1.5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近2000次点赞与数百条专业弹幕热评,架设起一座连接科技深奥与公众认知的“志愿之桥”。这场成功的“科普实验”,不仅印证了科技志愿的破圈能量,更生动诠释了“解决真问题的技术,才是有温度的技术”如何通过志愿行动惠及大众。

图为团队成员在抖音开设《智能雷达制造实录》直播公开课

文创承载志愿情谊。带着“科技报国”的核心理念,团队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及团队Logo,巧妙融合了志愿精神、算法符号、长三角地标与和平鸽,诉说着“知识为基、AI驱动、红色铸魂”的志愿初心。这些文创,成为传递工大青年科技理想与报国担当的“无声信使”。志愿者们将它们精心准备,作为饱含心意的“科普礼物”,免费赠予此行探访的企业伙伴以及宣讲中遇到的青少年们,让科技情怀与志愿精神在传递中延续。

图为团队设计并制作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及团队Logo

多线并进的志愿启蒙行动,精准对接了不同群体需求。以高新科技企业案例激励报国之志,将抗战精神体悟融入科普叙事,志愿者们努力实现“产学研教”的闭环育人,为AI人才培育播撒火种,在服务中践行知行合一、赓续薪火的时代使命。

北方工业大学“智行千里—AI筑梦”社会实践团的足迹覆盖4座城市、近20个实践点。他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用行动服务,在产业淬炼、红魂铸志、知行奉献中,生动践行了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他们以科技创新解码“三个何为”,以AI赋能志愿微光,将青春理想融入强国伟业,他们将持续贡献工大智慧与力量,让科技理想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征程中闪光。

撰文|赵柏翔

图片|王一畅 韩硕

审核|崔又文 赵柏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柏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