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农学院 江鸿霖 报道|摄影 胡毅 王一芃)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守住和发展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追寻总书记在黎平县考察调研的足迹,“黔农遗韵”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承载着侗族文化根脉的肇兴侗寨。
8月12日傍晚,实践队怀揣着这份初心抵达从江县,在与当地对接时特别回顾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嘱托,明确次日调研要聚焦“如何让侗寨文化在保护中发展”的核心问题。
次日清晨,队员们带着这份使命感从从江出发,车窗外的青山绿水渐次铺展,当地向导轻哼的侗族歌谣“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伴着晨风飘进车厢,更让大家对即将抵达的肇兴侗寨充满期待。
为高效推进调研工作、拓宽实践覆盖范围,团队精心优化组织架构,划分为3支专项小队。各小队均由专人担任队长统筹协调,队员依据调研需求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分组推进、协同联动”的实践模式,为调研活动的深度开展筑牢组织基础。
上午9时许,实践队正式走进侗寨,循着歌声与风光,用青年视角记录总书记牵挂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现场,而歌谣里“迈进了新时代,又奔向小康,美好的生活幸福万年长”的旋律,也成为当日调研中最生动的背景音。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了解侗族文化
一.场馆深度探访:触摸侗寨文化的“根脉与肌理”
首先,实践队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解码侗寨文化的历史脉络。成员们刚进入景区,就先进入到展示中心参观。从侗族历史溯源、族群分布、语言演变,到鼓楼建筑智慧、农耕习俗与节庆传统,丰富的图文、实物与解说让队员们系统触摸到文化的完整脉络。其中,队员们重点聚焦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通过多种方式沉浸式感受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独特魅力——用人声交织模拟自然之景,歌声里藏着侗族的情感与文化密码,让初入侗寨的探访更添厚重与鲜活。
图为贵州苗侗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的店员在讲解介绍
随后,实践队在贵州苗侗医药文化体验中心探索传统医药的传承与活化。店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从品牌理念的初心坚守,到苗侗医药的发展脉络,从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创新,再到特色疗法的独特疗效,细致讲解让队员们对民族医药的传承逻辑有了系统认知。交流中,工作人员还重点推荐了“活络油”“瑶浴药包”等经典外用制剂,以及融入养生理念的创新产品“庙方青霜古藤奶茶”。从传统药材的炮制智慧到现代康养产品的开发思路,队员们在实物观察与讲解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医药不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文化价值,更在当代创新中焕发出助力民生增收的经济活力,让传统医药的传承之路更具生命力。
二.多元主体对话:倾听侗寨发展的“多声部叙事”
从游客视角中探索体验者的文化感知与期待,聚焦游客对侗寨文旅体验的真实反馈与建议。
在下午,实践队在走访中发现,游客对侗寨文旅体验的感知与期待呈现多元特征。有人青睐这里的原生态氛围,建议强化非遗体验的场景化呈现;有人因特定关注契机而来,虽对核心文化元素初识却认可其独特魅力;还有人受文化传播影响,对代表性民俗与语言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图为成员们与浙江游客进行对话
在从业者的声音中了解坚守与创新的一线实践,对话绣娘、餐饮店员工,记录非遗手艺与民生经济的联结。
随后,成员们对手工艺者进行了采访。
在侗寨,绣娘与餐饮从业者用坚守与巧思编织着文化传承的日常。侗族绣娘介绍,她们分工画样、刺绣、染布,一件小绣品需耗时一两日,自家鲜少使用的精致绣品成了游客青睐的非遗好物。她曾自费学艺半个月,如今留乡工作兼顾家庭,淡季时还常有美术专业学生来学技艺找灵感。
同时,另一组成员则对餐饮人员进行了采访。
餐饮店的年轻侗族店员则分享经营创新和民族传承。员工穿加银饰的民族服饰表演“高山流水”吸引游客。虽坦言自己这代人会唱侗族大歌的不多,但他欣慰于中小学已开设侗歌课程。从手艺传承到业态创新,从业者们让非遗与民生在侗寨烟火中紧密相连。
图为绣娘为成员们介绍刺绣流程
在守护者与传承者中明白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专访省级非遗蓝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及扎染蜡染工作者,探寻传统技艺的坚守之路。
最后,成员采访了那些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非遗的生命力,藏在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里。实践队走进省级非遗蓝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的“侗品源”店铺,她指着缸中靛蓝染料介绍:“从6岁跟着母亲学靛染,如今合作社已带动周边村寨12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就是想让老手艺活下去、传下去。”她带领团队将蓝染融入现代设计,开发文创产品,还通过非遗培训班培养年轻人,“传统要接上时代的地气,才能走得远”。
图为陆勇妹与成员们密切交流
与蜡染工作者交流时,对方展示着蜡刀与发酵染料。“板蓝根发酵一周才能用,每幅蜡染都要精雕细琢。”虽坦言寨中五十多家蜡染店竞争激烈,但他仍坚守十余年,“靠热爱和一点点创新,让更多人喜欢这门手艺”。传承者们的故事,藏着非遗在现代的坚守与突围。
图为成员们体验蜡染的成品
从管理者视角知道文旅融合的规划与实践,与政府及景区工作人员谈话,解析侗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之道。
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的“保驾护航”。实践队与当地侗族工作人员座谈时,对方坦言自身虽难完整演唱侗族大歌,却深知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传统侗族大歌曾是田间劳作、婚恋交往的“生活语言”,但外出年轻人回归后鲜少投入保护。为破解游客“读不懂文化”的难题,景区采用“原曲+汉语翻唱”的双语模式传播侗族大歌。
日常工作中,他主要处理游客投诉与咨询,其中酒店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投诉最多,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到场协调,保障高效响应。谈及发展规划,他介绍肇兴侗寨正冲刺5A景区,计划通过完善非遗博物馆、增加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时以文化保护为核心,联动周边景区推出免费车票,结合官媒宣传与“电音节”等新潮形式,让口口相传的侗族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
图为成员与景区维护人员谈话
此次实践中,团队通过走访文化场馆、对话游客、从业者、传承人与管理者,系统梳理了侗族历史脉络、非遗技艺及传统医药的传承现状,采集到文旅优化建议、手艺传承故事与景区发展规划等丰富成果,深化了对侗寨文化根脉的认知。活动以青春力量践行乡村振兴使命,既挖掘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民生价值与活力,也为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真实样本,彰显了青年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而这份实践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见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藏在传承人的坚守、从业者的创新与管理者的规划中,青年的参与则让跨越千年的文脉在新时代土壤中愈发蓬勃,让“守文化之根、兴发展之力”的振兴之路在实践中愈发清晰,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春行走中深深扎根。
图为“黔农遗韵”实践队在肇兴侗寨景区门口的合影
文字: 江鸿霖
摄影: 胡毅 王一芃
一审:张羽英
二审:郭子成
三审:何冠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