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河脉薪传”社会实践团赴济南、东营、聊城三地,以沿黄三城生态文化传承与黄河精神赓续行动为主线,深挖三地黄河文化根脉,以文化联动激活传承动能,让黄河精神在三地交融中赓续绵延,凝聚起沿黄地区协同发展的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出发前的合影。王瀚川 供图
文化溯源:用脚步丈量黄河印记
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实践团探秘黄河生态保护成果与流域文化底蕴背后的奥秘,了解了济南黄河段历代治黄历程与生态保护成果,感受到黄河与济南的深度文化联结,深刻认识到黄河作为城市“安全屏障”与“文化根脉”的双重意义。
在东营黄河文化馆,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习了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了解了黄河的自然地理、流域文明、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及乡村振兴“升级版”打造等系列措施,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共同参观黄河文化馆。王瀚川 供图
在广利河湿地公园,实践团积极追随黄河的脉络,认真探寻母亲河的生态密码。实践团了解到此处作为黄河水系的“毛细血管”,不仅为黄河下游筑起生态防线,更通过系统治理与科学规划,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聊城澄泥砚工坊,实践团在匠人凿刀起落间,探寻这项“泥与火的艺术”,了解到澄泥砚的诞生始于黄河故道的馈赠。从黄河淤泥到文房瑰宝,澄泥砚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匠人的执着坚守。
科技赋能:用专业守护黄河民生
实践团联系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在负责人带领下调研了邢家渡引黄灌区中心测流站、牛王渡槽河道和董家闸。通过调研,实践团了解到济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解决了因泥沙淤积引起的“地上悬河”等问题,学习了预防溺水的“智能监测”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同时,通过对话扎根基层一线二十余年的水利人,聆听他们从以往靠经验、人力到如今借助智能科技与大数据的真实历程,感悟基层水利人的坚守力量。
基于以上调研,实践团还了解到黄河引黄干渠存在的闸门腐蚀、渠道裂缝等问题。团队依托工程管理、材料科学等专业知识,开展基于纳米玻璃粉改性的有机智能防腐涂层研究,通过制备纳米玻璃粉-有机基体自修复防腐涂料,创新“固废再生-材料复合-智能修复”体系,为混凝土修复提供低成本、高耐久解决方案。实践团通过将技术守护与文化传承相融,共护黄河安澜,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王瀚川 供图
支教科普:用传承解码黄河基因
调研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带着沿黄三城的文化基因等走进马山褚科小学,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传承给孩子们。通过黄河历史讲述、非遗文化展示和专业知识科普,在孩子心中撒下了解黄河、热爱黄河、传承黄河精神的种子,实现红色文化与黄河精神的代际相传。
图为实践队员在马山褚科小学讲述黄河文化。王瀚川 供图
本次实践以溯源黄河文化、服务黄河民生、传承黄河精神为核心,实践团走访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东营黄河文化馆及引黄干渠沿线等地,溯源文脉与水利智慧。团队总结了黄河生态优化经验,推动专业知识落地,也让黄河文化走进小学课堂,实现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通讯员:王兵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兵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