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李斌 刘泸 陈兴豪 任佳欣)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联合泸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深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开展“忆烽火·践青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李斌带队、团总支书记刘泸和行健志愿服务队5名队员参加,共走访慰问10名退伍老兵。其间,遇古蔺县持续暴雨,太平镇多地遭遇洪水和塌方,志愿队伍还主动协助当地救灾组织,参与群众转移等工作。
图为实践队伍参与转移群众。任佳欣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重点采访了参战老兵、红军后代、退役创业典范和在基层工作的退役军人等四类退役军人群体,队员们通过聆听老兵故事、重温峥嵘岁月,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其间,志愿者队伍还结合体育专业特色,开展了运动康复知识、日常运动锻炼等科普活动,并赠送了水杯、雨伞等慰问品。
图为实践队员为退役老兵测血压。任佳欣 供图
94岁高龄的参战老兵代表范国英老人,精神矍铄,动情地回忆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峥嵘岁月,在粮食匮乏、衣被单薄、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志愿军将士们凭借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最终将敌人击退至“三八线”以南。讲述经历时,他的眼神中闪耀着对祖国的赤诚、对使命的坚守。范国英老人寄语青年大学生:“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希望你们抓紧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用知识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强大。”
在古朴的木凳上,队员们聆听了胡敬华老人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老人用饱含沧桑的嗓音,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现了四渡赤水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胡敬华还吟唱了“渡河号子”,讲述了“四渡赤水”期间,重伤员无法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在太平镇养伤的真实故事。队员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抢渡赤水的惊险与红军将士的果敢。胡敬华强调,正是“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铸就的坚韧不拔,奠定了人民军队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品质。
图为胡敬华老人讲诉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任佳欣 供图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年创业退役军人代表杨云波分享了他退役后的创业故事。在创业的路上几经起伏,从浙江打工到返乡创业,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巨大支持,他以亲身经历告诉队员们,曾经的军人生涯给了我“最艰难的时候,咬紧牙,一定会撑过去”的信念,让我在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奋勇向前,让自己的创业路程越来越好。
实践队采访了九龙村村支书王安康。这位退役军人村支书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使命担当和铮铮誓言,他将部队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治村智慧,将战场上的冲锋姿态转化为发展干劲。在他的带领下,九龙村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引进先进企业,带动当地农业的初加工,实现了村民从“腰包富”到“思想富”的转变,九龙村也成为省市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图为实践队伍与参战老兵合影。任佳欣 供图
此次走访慰问退伍老兵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感悟信仰力量。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从退伍老兵身上,看到了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纵使时光染白了鬓发,他们坚毅的目光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从未动摇,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前行路上最璀璨的灯塔,如炬火照亮青年传承之路。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将这份红色情怀转化为奋进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暖与正能量,让老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兴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