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审计大学“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阿依努尔·艾则孜的带领下以“疆途探梦,石榴筑梦——青年视角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为主题,在新疆伊宁市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于榴红深处读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于清晖之下见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千年箴言。
一、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山之有本,方巍峨高耸;水之有源,方为雨为露,为泉为渊。2025年7月18日“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循着红色足迹,踏入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伊宁市园艺场。在园艺场书记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受访老党员的家中开展访谈。
托呼体霍加·伊则孜,男,维吾尔族,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对这位老党员炽热而厚重的爱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解。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经过与这位老党员地深入交流之后,深刻领悟了年轻人在建设边疆时最需要的三种精神。
一是奉献精神,边疆条件比较艰苦,要将小我融入大我。行至半山,更应快马加鞭;船到中流,越要奋楫者先。在边疆工作,既要传承“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更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
二是坚韧精神,坚韧是一种宝贵的意志品格,蕴含着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动力。在边疆工作中难免遇到语言沟通、环境适应这些坎儿,年轻人需要有韧劲、干劲,一步一步干总能看到变化。
三是团结精神,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王辉,女,汉族,老党员,退休老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是对她一生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她为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带来了一节鲜活而生动的课堂。“为人民服务,从我入党的那一刻起这五个字就深深地刻进我的心里。”王老师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通过与她的交流,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对这位老党员而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是全身心教好学生,将孩子们培养成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栋梁之才——这便是她用教学生涯书写的初心答卷。
通过此次访谈,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受启发:年轻人一定要做到“两个维护”“两个坚持”,这是根本。注重民族团结教育,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社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下基层,振兴乡村,农村需要更多有想法、有知识的先进人才,需要注入青年活力,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年轻一代可以大有作为。青年应敢于担当、志存高远,开拓进取、奋力前行,肩负起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责任,用奋斗点亮青春!
《论语》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各民族手拉手。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沉淀,眼里的光芒如同明灯,点燃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灯,此谓: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二、日有小暖,岁有所安
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助推经济社会发展。2025年7月19日“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伊宁市的六星街,感受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踏入六星街,恰似闯入流动的民俗史实。彩色民居错落成趣,维吾尔族雕花门窗在阳光下流淌着千年传承的温度,列巴麦香与石榴清甜交融的气息是多民族共生的生活注脚。这里是“疆途探梦”的文化课堂,让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看到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传承中共生,共同绘就中华文化的多彩长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根基。
哈萨克族同胞舒展的舞姿,旋转如蝶、踏步铿锵,眼神里的自信快乐,传递着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更诠释“石榴籽”相拥的精神底色。文化因交融而多彩,民族因团结而奋进。这正是“石榴筑梦”的实践缩影。让青年在文化互动中,读懂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熔铸中华精神血脉。
2025年7月20日,社会实践成员来到了园艺场每月都会举办的“伊犁人的奶茶会”。此次奶茶会旨在促进民族团结,深入了解基层需求,助力地方发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它是村委会向村民宣传国家政策与惠民政策,解答基础常见问题,促进民族团结,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此次奶茶会不仅是重要政策宣传的平台,更是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的参与,也为此次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也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和乡村发展的现状。未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伊宁市园艺场的发展,持续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博物馆是一个装着历史的立体书,那些文物普通人可能看不出工艺与年份,但它们映射着过去的时光,没有因为见证者的逝去而消失。它就在哪里提醒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2025年7月21日,南京审计大学“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一起参观伊犁州博物馆与林则徐纪念馆,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共同体的血脉。
踏入伊犁州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与历史对话。那些出土的文物,从游牧民族的生产工具到农耕文明的生活器皿,从不同的民族服饰到艺术的交融痕迹,无声却有力地诉说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程。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团队成员明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凭空而来,其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情感纽带与精神共鸣。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民族英雄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展板上他带着各族人民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的记载,让青年们看到:真正的爱国精神从来都与民族团结紧密相连,林则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而这种担当的底色正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守护。
四、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当代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肩挑复兴大任,心怀家国天下,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信念,砥砺“忠诚担当,锐意进取”之品质,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之行动,方能不负韶华,续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2025年7月22日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开始返程,那日伊犁河的余晖为石榴园镀上金边,车窗外,榴花如燃,清晖遍洒。南京审计大学“新疆学子返乡记,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队明白,他们带回的不只是记录着家乡发展脉络、民族交融故事的实践报告,更是“石榴籽紧紧相拥”的温度。这温度,曾藏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牵挂里,绽放在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共情中,如今正被青年以“返乡筑同心”的行动,续写进“青春护民族团结”的时代注脚——让知识反哺故土,让热忱联结山河,让石榴籽精神在青春奔赴里生生不息 !
撰文 | 石飞燕,张新月
图片 | 丛雨嫣,杨雅岚
一审|江伟然 ·江阿力克
二审|雷纳德·阿地力江
三审| 赵玉杰
审核 | 阿依努尔·艾则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飞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