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工商学院“寻花鼓,承古韵,传薪火,兴非遗”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探究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30 23: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歆宇,金诗璇   阅读 7.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当非遗的星火遇上青春的热忱,当淮河的涛声应和着百年的鼓点,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助力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为响应号召,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文化内核与传承脉络,2025年6月28日至7月2日,蚌埠工商学院 “根溯源花鼓艺,青春步履印非遗” 社会实践团,循着花鼓灯的韵律,深入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开展花鼓灯调研与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花鼓灯文化为核心,以走访博物馆、传承基地、艺术团体作为调研方式,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作为沟通桥梁,积极探索传统艺术守正创新路径,力求为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赋能助力,用脚步丈量这项 “东方芭蕾” 的传承之路。


一、皖博探幽:古灯照见千年江淮韵

当暮色漫过淮河堤坝时,实践团已前往合肥,直抵安徽博物馆。探寻花鼓灯的影子。在馆内一隅,一组斑驳的花鼓灯道具静静陈列——褪色的鼓架、磨损的铜锣、泛黄的戏服,这些实物展品成为追溯花鼓灯历史的重要线索,成为解码非遗发展历程的密钥,让实践团对花鼓灯的溯源探索更添深刻。

▲图为团队到达安徽博物院

二、凤台溯流:馆内灯影映百年匠心

为亲身感受其艺术魅力,实践团深入淮南市凤台艺术馆,与李馆长进行专题交流,了解到当地通过"两团一校"培养体系和专项保护政策,推动陈派花鼓灯艺术的活态传承。李馆长特别强调:"年轻一代的创新参与,是让这门融合舞蹈、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的非遗瑰宝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这番交流表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图为李馆长与队员深度交流

三、陈巷拾遗:巷陌深处藏灯魂

循着鼓点韵律,实践团踏入安徽省首个花鼓灯村使馆所在地——陈巷村。

甫入村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敬芝的表演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生动展现了花鼓灯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花鼓灯之乡"和"陈派花鼓灯"发源地,这里通过村使馆的图文史料和实物展品,系统展示了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对花鼓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如今,陈巷村依托村使馆平台,将花鼓灯艺术融入村民日常文化生活,有效传承花鼓灯艺术文化。

▲图为步入陈巷村

▲图为参观花鼓灯村史馆

四、校苑承薪:扇帕流光寄新期

在安徽省花鼓灯中专艺术学校,实践团采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利梅校长。她深情回忆了自己从艺三十余载的艰辛历程——寒冬清晨的压腿练功,盛夏午后的鼓点排练,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坚守传承一线。

校史馆的老照片诉说着花鼓灯的传承故事:有田间地头的挥汗排练,有国际舞台的精彩绽放,生动展现了这门艺术从乡村走向世界的历程。王老师现场示范"兰花"经典动作,折扇翻飞间尽显淮河儿女的灵动神韵。

谈及现状,王老师不无忧虑:“现在愿意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临别时,双方约定共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感受花鼓灯的独特魅力。

让这门古老技艺在青年群体中重绽芳华。

▲图为拜访凤台两团一校

五、蚌博访古:灯影里解码淮河文脉

为深入了解“冯派”花鼓灯,实践团前往蚌埠市博物馆,踏入花鼓灯展馆,灯光流转间,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服饰、道具静态陈列,无声诉说着跨越百年的传承故事。

杨澜老师指着老照片说:“花鼓灯是活的民间史诗。‘颠三步’源自插秧动作,‘扇花’模仿挑水扁担的晃动。”她讲解着这门艺术从古代祭祀到现代舞台的演变,让队员们明白:每个舞步都凝聚着淮河人的生活智慧,那些看似明快的鼓点里,藏着淮河人抗洪时的坚韧;那些轻盈的舞步中,跃动着两岸百姓对生活的热望,非遗与地域文化的联结,在此刻清晰照见。

▲图为了解“冯派”花鼓灯

六、冯嘴寻脉:百年灯艺在舞步里流转

带着蚌埠市博物馆之行沉淀的认知,实践团奔赴冯嘴村。这座被誉为 “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的村落,作为冯派花鼓灯发源地,正让百年技艺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熠熠生辉。

步入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国好老师与冯派嫡系传承人冯开苗老师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参观了传习所的陈列室,泛黄的老照片里,是冯派花鼓灯走过的百年历程,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对花鼓灯的关注和喜爱。冯开苗老师为实践团队展示了冯派花鼓灯的兰花表演,轻盈的舞步,灵活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无一不展现着冯开苗老师技艺的娴熟和对花鼓灯的热爱。

▲图为冯嘴村花鼓灯影集

七、青年感悟:薪火相传承古韵

团队负责人李超越在实践结束后深有感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传承发展,传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花鼓灯内在精神!靠的不仅仅是传承人,更是社会各级人们的共同努力,需要保留花鼓灯内在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进行花鼓灯创新发展,探索新的形式传承花鼓灯。根脉传薪火 灯舞创新篇,愿花鼓灯的未来有你,有他,有大家!”


结语:

本次花鼓灯之行,从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到艺术馆的生动演绎;从乡村馆舍的文化脉络梳理,到艺术院校的传承实践探索,每一站走访都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

实践结束之际,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青春之力投身花鼓灯传承事业,通过创新传播、实践推广等方式,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鼓声回荡淮两岸,灯里映照非遗行,对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淮河两岸人民的责任与义务,愿大家共同努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歆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