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经管学子赴华中三省调研乡村振兴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9 11: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佳琪,吴连桐,彭紫萱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周佳琪、吴连桐、彭紫萱) 7月6日至12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湖北社会实践队在ARMS调研项目的指导下,分成三队分别前往湖北、湖南、河南省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跟踪调研。

数字赋能乡村,智慧绘就新篇

7月7日上午,湖北小分队前往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展开调研。这个原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走上了数字化治理的道路。该村积极打造数字乡村,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智慧渔业和智慧产业,实行党建引领、数字发展、数智治理、平安建设和联防联控。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该村积极描绘农村发展新蓝图。7月12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枣阳市刘升镇李老湾村。令成员们印象深刻的是,该村拥有一大片枣树林,风景优美,舒适宜人。近年来,李老湾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图为团队成员周佳琪在杨家老湾村与农户进行访谈

高标准农田引领,小农经济焕活力

湖南小分队聚焦湖南华容、浏阳两地农业发展现状开展调研。调研数据显示,在村委管理规范、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落,种田大户掌控的高标准农田集群化分布,配套设施完备度,部分区域已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和机械化;而普通农户则以小农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多集中在5亩以内,耕作方式仍以人力与小型农机结合为主。在作物选择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主体差异化特征。晚稻因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优势,亩产稳定,在普通农户中的种植率高;早稻、中稻因符合国家储备粮收购标准,且收购渠道稳定、价格有保障,成为种田大户交售的首选品种。调研团队成员经济管理学院经统2302班彭紫萱提到,这种作物选择模式既保障了农户基本生活需求,又兼顾了粮食安全储备,是当地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适应性选择。

▲图为团队成员彭紫萱在南山村与农户进行访谈

破局丘陵困境,保险护航增收

河南小分队赴河南省确山县和新郑县开展调研。成员发现,确山县和新郑县是河南省乡村发展的两个典型模式,确山县地处丘陵地带,灌溉条件较差,故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耐旱作物,这几年旱涝灾害频发,不少农户购买了保险,但由于对保险种类,理赔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很多农户反应赔偿太少,无法起到弥补损失,抑制风险的作用。此外,确山的土地流转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新郑,受地形限制,确山不便于推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所以个体农户在自家的小块承包地上进行家庭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还十分普遍,这就导致农业生产的单位成本较高,利润较低。团队成员经济管理学院农经2301班吴连桐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新型农机对复杂地形,气象,气候等因素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尽早实现规模收益。

▲图为团队成员吴连桐受周庄村支书邀请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不仅积累了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应用的全链条实践经验,更深刻体会到基层调研对乡村发展的“把脉问诊”作用。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农户的生产智慧,每一组数据都折射出农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团队成员周佳琪表示:“扎根三农,服务三农,团队成员会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动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智慧与实践力量!”

撰文 | 周佳琪 吴连桐 彭紫萱

图片 | 周佳琪 吴连桐 彭紫萱

审核 | 杨志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佳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