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7月16日,在这个蝉鸣渐起的盛夏,我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葵支教团一员的身份,奔赴徐州市睢宁县南门实验学校小学,开启了为期十日的支教旅程。从初至时的忐忑,到离别时的不舍,这段时光在语文课的墨香、竹编课的经纬与走秀台的光影里,逐渐沉淀为心底最温润的记忆。
图为江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青葵支教团与徐州市睢宁县南门实验学校小学学生合照
初见时,孩子们的眼神像林间的小鹿,怯生生藏着好奇。课上是拘谨的举手,课后是远远的观望。而支教的日子像被阳光晒暖的溪水,慢慢淌着,不知不觉把陌生化成了亲近。语文课上,我们用文字连缀山风与云朵,写出自己家乡最美的模样,也播撒对远方的向往;竹编课上,我们共赴一场指尖上的非遗之旅,竹丝在指尖缠绕出灵动的弧度,墨香在竹篾间晕染出汉字的风骨;在走秀排练中,孩子们也在一方小小的走秀台上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那些怯生生的目光,渐渐盛满了笑意与自信,像山间的野花,在夏日里自在地绽放。
图为志愿者徐沁在《‘字’从遇见你》语文课上讲解汉字的演变
于我而言,授课亦是一场自我成长。从怕辜负期待到享受与他们同频的瞬间,从忐忑地备课到能笑着接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我渐渐懂得,所谓“教”,从来都是与“学”共生的旅程。我们带着知识走进山野,也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学会了许许多多。
图为志愿者徐沁教授孩子们如何编织非遗竹编小鱼
十日的支教已经落幕,但我和孩子们的故事还未完待续。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珍贵的回忆继续前行。我坚信,那些在山野间播下的种子,也终将在某一天破土而出,长成他们自己的模样。我们的故事会藏在孩子们向阳生长的每一步里,藏在那永远温暖的回忆里,一直延续,一直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