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文脉守护团“走进白鹭古村 以青春力量助力东河戏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3 10: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邱琴   阅读 62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白鹭文脉守护团”实践队来到赣县白鹭古村,开展“寻迹白鹭・活化古韵”社会实践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学东河戏韵律操、听非遗故事、参与拓印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河戏的魅力,并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戏台传新韵:古戏身段跳成少年操

图为实践队员和小学生一起练习东河戏韵律操。孔林 供图

7月18日上午,在白鹭古村的白鹭戏台,实践队员们被两位小学生的动作吸引。只见她们舒展肢体,弓步稳健、转身轻柔,队员们起初以为是在练太极,经询问才得知,这是融入了东河戏元素的东河戏韵律操。

东河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东河戏学习难度较大,为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东河戏非遗传承人马玉兰将东河戏的身段动作融入青少年广播体操,编排了东河戏韵律操。

实践队员们当即向两位小学生请教,跟着学习踢腿、亮相等动作。“原来非遗不用端着看,还能跟着跳。”实践队员黄惠君擦着汗笑说。此次在戏台的偶遇与学习,让队员们对东河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当即决定策划系列活动,带着这份热情前往景福堂--白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更多孩子一起感受东河戏的魅力。

古堂说古戏:油纸伞下唱透百年情

图为谢晓惠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东河戏。刘佳祺 供图

7月21日,“非遗故事会”在景福堂正式开场。铜锣声在古宅天井响起,很快吸引了不少孩子围拢过来。东河戏传承人钟烈萱的徒弟谢晓惠特意穿上陪伴自己多年的戏服,手持油纸伞向孩子们展示:“男演员执伞要稳如托物,女演员转伞得像捻花瓣。”她边说边示范,孩子们忍不住跟着抬手模仿。

随后,谢晓惠现场清唱《三娘教子》选段,哭腔婉转又带着力量,将戏中人物的委屈与悲切层层递进地传递出来,一旁的实践队员悄悄红了眼眶。孩子们虽听不懂唱词里的故事,却被她微微颤抖的指尖、轻蹙的眉头吸引 —— 有孩子悄悄拉着同伴的衣角,指着谢晓惠的手势小声问“她为什么这样抬手”,还有孩子跟着抿起嘴角,模仿着戏里的神情,小脸上满是好奇。

最后,谢晓惠向孩子们展示了一面鼓面开裂的皮鼓,引导大家思考:“皮鼓为什么会裂开?”她温和地解释:“就像这鼓皮会老化,东河戏如果没人学、没人传,也会慢慢被淡忘。” 这一比喻让孩子们对东河戏的传承危机有了直观认识,有孩子当即表示“大家可以学呀”。

竹片拓戏魂:油墨香里留住老戏文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制作东河戏竹片。刘佳祺 供图

“非遗故事会”后,实践队员们在景福堂开启了“东河戏拓印工坊”活动。为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触摸东河戏,队员们提前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全套准备工作:从村里砍下竹子,亲手削成大小均匀的竹片,再用细砂纸逐个打磨去毛刺,直到竹片边缘光滑无棱角;拓印模板则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选定《白蛇传:游湖》《牡丹对药》的角色及其经典戏词和东河戏脸谱等元素刻制而成。

活动中,实践队员先演示操作:将模板平整覆在竹片上,用另一个竹片覆于其上并匀力按压,揭开模板后,东河戏的文字与图案便清晰印在竹片上。孩子们接过工具尝试时,队员们蹲在一旁指导:“滚筒要轻轻压,这样图案才不会花哦。” 同时细致讲解:“这个脸谱是张飞,他是忠诚与勇敢的化身哦。”孩子们举着自己拓印的竹片互相比较,有孩子指着手执油纸伞着粉衣的人物问:“这是谁?” 队员们立刻接过话头,把戏里的情节讲给大家听。

此次 “白鹭文脉守护团” 在白鹭古村的实践活动,通过贴近青少年的互动形式,让东河戏这一非遗项目变得可感可及。实践队员们表示,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东河戏,让古老剧种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中焕发新生命力。

撰稿:邱琴 王玉红 钟鹏

图片:孔林 刘佳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