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云南会泽讯 (记者 曲师宣)七月流金,滇东北大地生机盎然。在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的层峦叠翠间,一支由曲靖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师生组成的"情暖会泽,青力青为"乡村振兴实践团,正以青春之笔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注脚。由刘继华老师带队的10名青年学子,用五天时间深入光头村、大水井村等四个行政村,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知行合一的青春画卷。
图1 出发前团队合照
一、实践概况: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7 月14日至18日,实践团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宗旨,通过"沉浸式调研+参与式观察"模式,系统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团队聚焦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落地三大维度,累计走访农户87户,开展座谈交流23场,形成调研笔记12本、影像资料300余分钟,构建起立体化的乡村变迁观察体系。
图2 与小朋友合唱儿歌
二、入村入户:见证山乡巨变的"硬实力"与"软环境"基 础设施蝶变
在光头村,实践团见证了交通与水利建设的双重突破。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3.2公里泥泞道路,已拓宽为6米宽的水泥硬化路;投资28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三级加压泵站将山泉水引入216户村民家中,日均供水量达120立方米,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难题。产 业振兴图景:屋基村500亩高原蔬菜种植基地里,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调控水肥;钢厂村年产3000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15个省市,带动周边327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民生工程温度:大水井村新建的120㎡村级卫生室配备远程诊疗系统,实现与县医院专家实时连线;钢厂村牦牛养殖场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存栏量从2018年的48头增至目前的320头,年出栏优质牦牛肉18吨。
图3 采摘草莓
三、围坐畅谈:聆听乡土中国的"政策温度"
在光头村百年古树下,实践团与村民展开"板凳会议"。76岁的张秀英老人拧开自家水龙头,清澈水流映出她眼角的泪光:"以前挑水要走五里山路,现在政府把水管铺到家门口,虽然高处的12户还需要二次加压,但已经比过去强百倍 了!"这样的民生细节,生动诠释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内涵。
图4 采访张秀英老人
四、青春淬炼:在泥土中生长的"家国情怀"田野思政课
实践团建立"每日三问"机制——今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张鑫楠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当亲手触摸到钢厂村淀粉厂日产8吨的生产线,才真正理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句话的分量。"
师生共成长:刘继华老师在总结会上指出:"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既做观察者,更做参与者。同学们设计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方案,已经与三家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
五、让青春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五天的实践,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对"三农"工作的深刻认知,对基层治理的创新思考,对家国情怀的厚重积淀。当实践团离开时,村民们自发组成的欢送队伍,这最朴素的礼赞,正是对新时代青年最好的褒奖。这束照向田野的青春之光,必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云岭大地上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供图/稿 张鑫楠 林梦萍 和丹 王洁芳 李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鑫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