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蝉声正炽。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青韵遗风”双语非遗实践队背着快板、提着模型、抱着中英双语展板,走进鄞州区潘火街道东方丽都社区。拆迁小区的文化礼堂里,一场以“宗祠记忆×宁波走书”为轴线的“行走的思政课”正在开锣——传统曲艺的唱腔与青年学子的英文解说交织,让国家级非遗与百年家训在同一片屋檐下焕发新生。
非遗作课本:宗祠里的双语声腔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stone arches of Ningbo, every beam told a family saga…”实践队员吴敏妍的英文旁白刚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玲球师傅的宁波走书《宗祠春秋》随即开腔,方言的抑扬顿挫与投影上的英文字幕精准对齐,台下祖孙三代同时抬头。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展演”,而是把宗祠文化拆解成可触摸的“三维教材”:第一个维度从建筑密码出发,队员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潘火桥蔡氏宗祠的榫卯斗拱,扫码即可弹出双语讲解。第二个维度从家训翻译出发,“耕读传家”被孩子们译成“Root in soil, rise through books”,配上走书节奏秒变Rap。第三个维度从代际对话——张师傅一句“孝道传家远”的唱段,被小学生用英文接龙“Love bridges generations”,现场掌声盖过蝉鸣。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社区学生双语展演宁波走书《宗祠春秋》(喻晓彤摄)
泥土作舞台:社区成为活态课堂
东方丽都社区是2016年落成的拆迁安置小区,老人守着祠堂记忆却无处安放,孩子熟悉短视频却对非遗陌生。实践队把首站选在这里,正是看中“新社区承载老文化”的裂缝。在“宗祠家训双语工作坊”里,队员们把蔡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拆解成八个关键词。在后续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引导小学生们用乐高拼出“忠”字烽火台。由5个初中生组成的翻译小队则负责把“廉”写成英文海报“Integrity starts with a dime”。78岁的蔡阿婆摸着模型哽咽:“原来祠堂还能这样被看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走书观众合影(李翼榕摄)
青春作答卷:让传统成为可出口的故事
活动尾声,实践队把现场录制的双语走书《宗祠春秋》剪成15分钟短片,上线24小时播放量破5万,评论区最高赞是网友@小笼包:“第一次把祠堂听懂了!”
归途中,队员们仍在复盘:如何让非遗曲牌适配英文字节?怎样用AR复原更多宗祠?正如导师岑忻巧所言:“当青年用双语打开宗祠的窗,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无限可能。”
乡土的根,世界的翼。这趟把非遗唱进社区的青春行旅,丈量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寻找的正是文明对话中,属于新一代的答案。
通讯员 :吴敏妍、翁依琳、童微茜、喻晓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