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竹编传承新声 探寻非遗活化路径——湖南工商大学“竹韵桃江实践团”赴湖南锦域竹业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8 22: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芳 王馨彬   阅读 81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8日上午,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竹韵桃江队抵达湖南锦域竹业有限公司。在这片盛产楠竹的土地上,团队开启非遗竹编的深度探访,于竹丝经纬间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创新实践中探寻非遗传承的路径。

图竹韵桃江队与湖南锦域竹业有限公司李总合照

展品琳琅:竹编巧艺里的乡土智慧

刚踏入产品部办公室,满室竹香便裹挟着匠心扑面而来。桃江漫山的楠竹,经匠人之手幻化成数十种精巧物件:竹篮的万字纹细密如绣,竹椅的弧度贴合人体工学,竹桌面板光滑如镜却保留着竹节的天然肌理。团队成员轻轻抚过竹抱枕,触感温润如玉,凑近细看,竹丝细若发丝却韧劲十足,交错间藏着老篾匠“一挑一压”的独门技法。阳光透过窗棂,在竹编展品上投下斑驳光影,仿佛能看见马迹塘镇的老一辈人坐在竹荫下编竹器的模样。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物件,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触摸、能使用的生活智慧。

图 2为湖南锦域竹业展厅:非遗竹编产品展示

茶香话革新:从乡土情怀到产业新篇

李总泡好的擂茶在杯中泛起琥珀色光晕,茶香里她道出创办公司的初心:“马迹塘镇漫山楠竹,老辈人编了一辈子竹器,可手艺快断了。就是想让竹编走出大山,让老手艺活下去。”该公司以“非遗再生+绿色科技”为双翼,重焕竹编生命力:寻访70岁以上老篾匠,组建30余人的手艺团队,传承濒危技法。针对竹品易霉易蛀痛点,创新开发蒸煮-炭化-防霉、防虫处理等工艺,其产品便于储存、易打理。目前向市场推出竹桌、竹椅、竹篮等数十种竹编产品,成为餐厅与家庭的新宠,产品远销海内外。直播间里,李总手持竹篮演示编织细节:“这‘凤凰尾’收口,全县就3位老匠人会做。”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带货场景,更是乡土手艺与现代市场的对话。

图 3为竹韵桃江队与湖南锦域竹业有限公司李总品茶交流

指尖的坚守: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车间角落,聋哑老师傅符师傅正专注编织竹抱枕。他左手固定竹篾,右手竹刀轻削,竹丝在指间翻飞如活物,打结时手腕翻转的弧度,是几十年练出的肌肉记忆。团队成员数着工序:破竹、抽丝、晾晒、编织……一个抱枕竟要经38道手作,耗时整整3天。老师傅突然抬头,举起半成品露出笑容,眼里的光让同学们心头一暖。可李总轻叹:“这样的老师傅越来越少,年轻人嫌费时,肯学的没几个。”喜悦与忧虑交织间,同学们读懂了传承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一代人对乡土文化的守望。

图 4为竹韵桃江队近距离观察工匠制作竹床

离开锦域竹业时,夕阳为成片竹林镀上金边。

这次探访让同学们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守旧”,而是像竹编一样,既要守住经纬的根基,也要在交错中开出新花。在桃江县,竹编不仅是谋生技艺,更是乡村振兴的支点。这种“一根竹子富一方”的实践,恰如习总书记所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传统手工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当非遗传承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团队成员看到的不仅是竹编技艺的复兴,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撰文 | 柯芳

图片 | 朱施雨

一审 | 季欣阳

二审 | 王馨彬

三审 | 侯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彬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