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沅水傩踪”暑期实践团赴沅陵县开展傩文化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7 16: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7月1日至8日,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沅水傩踪”暑期实践团赴怀化市沅陵县开展三下乡活动。队伍由1名教师、19名学生组成,先后深入七甲坪镇、沅陵县城,通过实地考察、传承人专访及教育实践等形式,系统调研国家级非遗“辰州傩戏”的历史渊源、保护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

实践团成员

溯源非遗生态:探访傩乡文化空间

7月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七甲坪镇,在“红军之家”听取了文化工作者李三霞对傩文化的系统讲解。傩戏作为融合祭祀、舞蹈、音乐等元素的古老民间戏剧,其包含的“上刀山”、“下火海”等独特傩技,构成了辰州傩鲜明的地方特色。随后,团队走访了沅陵县博物馆。该馆采用与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研究中心“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集约化管理模式,高效整合文化资源。馆藏3000余件文物中,元代文物为主,兼有战国陶器、青铜器及兵器,并藏有苗、土家族挑花、刺绣等特色民俗工艺品,为梳理傩文化发展轨迹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与文献支撑。7月8日,实践团成员探访龙溪山傩寨,该基地以非遗项目“辰州傩雕”为核心,集傩戏展演、雕刻工坊及研学体验于一体。传承人向清国介绍,每件作品需经选料、构图、粗雕、精雕、打磨、上漆、开光七道工序,以楠木雕刻出“凶、善、文、武”四类傩面造型。

实践团成员参观傩寨

对话薪火守护者:记录技艺传承困境

7月2日,聚焦传统表演程式与现代传播方式的融合难题调研聚焦传承现状,团队专访了国家级傩戏传承人聂满娥和县级傩技传承人金先勇,深入探讨了传统表演程式在现代传播语境下面临的挑战与融合难题。而在县博物馆调研过程中,非遗中心负责人张华向团队介绍了政府推动傩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体现了政策层面对非遗活化的支持。

张华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傩文化

双课堂进基层:激活文化传承动能

面对调研显示的当地青年群体傩文化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团队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模式。在荷花池小学,教师肖璇开发“辰州傩面具”美育课程,将傩文化知识融入泥塑、彩绘等实践环节,构建了“非遗+美术+历史”跨学科教学模式,其经验已入选北师大出版社《项目式学习实践指导丛书》。课程还组织学生实地探访七甲坪镇、采访研究者后人,深化理解。

7月4日,实践团成员赴七甲坪镇洞溪九校希望小学开展专项实践。“红色论坛”以建党精神内涵为素材,讲述怀化地区的革命活动;“性教育课堂”则通过情景模拟、科普动画等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提供健康教育服务。两项活动覆盖群众60余人次,获七甲坪镇支持推广。

实践团成员与肖璇合影

此次调研以“非遗活化+教育赋能”为主线,系统梳理傩文化生存现状,为传统技艺与现代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参考,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创新注入了新动能。(通讯员:米婧菡 陈刘宣 何青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