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李维佳)盛夏六月,茶香满溢。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绣蕴茶香·楚韵流芳”暑期三下乡团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踏上探寻楚地茶文化、挖掘汉绣与茶文化融合路径的实践之旅,团队于6月25日—6月30日,深入宜昌市五峰县、咸宁市赤壁县、武汉市柏泉茶园及九真山等地,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传承路,让楚地茶香与汉绣雅韵,在实践中碰撞出别样火花。
图为宜红茶文创园讲解员讲解现场。
踏入宜昌五峰,团队仿佛开启一场茶历史与生态的探索之旅。在宜红茶文创园,老旧茶厂陈旧的设备、堆积的茶篓,静静诉说先辈制茶的艰辛坚守;楚湘非遗研学科技馆内,古老茶器与历代茶俗记载,让成员们深刻领悟茶非遗文化深厚底蕴。五峰乡村振兴农产品馆,呈现“茶+旅+电商”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野生动标本馆里,茶树生态展品与专业讲解,揭示茶产业与生态环境共生奥秘,让大家深知守护生态对茶乡发展的重要性。
五峰多地:解锁茶旅融合新密码
图为湖北茶博馆团队合照。
团队也穿梭于五峰的各个角落,挖掘茶旅场景下茶绣融合新可能。湖北茶博馆里,五峰毛尖等茶叶走向世界的史料旁,展出旧时茶商携带的西兰卡普茶囊、茶旗,成员们透过古朴物件,回溯茶贸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播的互动。青岗岭茶旅融合示范园,漫山茶垄与茶旅步道间,感受漫山碧绿映入眼帘带来的震撼。常乐农服车间里,标准化生产设备赋能茶产业,展厅里茶产业链产品中,茶叶礼盒、年轻新潮的速溶类茶产品,彰显产业多元发展思路。古老汉阳桥边,成员们远眺茶园与村落,探讨如何以茶旅为依托,让汉绣在当代茶生活场景中重焕生机,理解文化融合既要传承历史,更需创新表达。
咸宁赤壁:领略茶乡多元魅力
图为赤壁万亩茶园现场。
咸宁赤壁之行,团队在青砖茶之乡感受茶文化的深沉底色。羊楼洞古街,薄雾中青石板路、明清建筑与百年茶厂旧址,散发历史厚重感,让成员们仿佛置身于古时茶道上,瞥见青砖茶的发展历史和世界影响力。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内,从新石器茶籽化石到现代青砖茶工艺,成员们梳理赤壁茶人智慧与汉绣传承脉络,发现二者在民俗文化中相互滋养。万亩茶园里,成员穿梭绿色海洋,了解现代化茶园管理,探讨将茶田风光、茶事活动转化为汉绣创作灵感,让茶产业生态为汉绣注入新材,推动茶绣融合文化创新。
武汉柏泉:感受茶韵中的人文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采茶现场。
在武汉柏泉茶园,团队成员们分组体验了采茶和品茶的乐趣。采茶过程中,大家在茶农的指导下,认真识别“一芽一叶”,将鲜叶形态、茶园光影记于心中,为汉绣茶主题创作积累素材。品茶环节,茶艺师在古朴的茶室中展示了传统的泡茶技艺,成员们轻啜茶汤,感受着从微涩到回甘的奇妙变化,品味着千年茶文化所蕴含的平和与内敛。交流中,大家品味千年茶文化与汉绣技艺蕴含的人文温度,领悟二者融合能赋予传统茶事更丰富的艺术表达,让日常茶生活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武汉九真山:探寻生态与茶的共生之道
图为九真山茶园现场。
来到武汉九真山茶园,一株株茶叶宛如绿色丝带蜿蜒山峦,阳光洒落,茶香与草木香交织。团队漫步石板小径,用镜头记录茶树错落、新老叶交替,将生态茶景转化为汉绣创作的天然稿本。观景台俯瞰茶园,成员们探讨如何提取茶田线条、色彩,融入汉绣技法,让生态之美以绣品呈现,既保护生态本底,又为汉绣拓展自然题材。交流中,明晰以茶文化为纽带,汉绣为载体,可打造生态茶绣文旅体验,推动传统技艺与茶生态旅游共生发展,为文化传承创新开辟路径。
此次“三下乡”实践,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团队穿梭楚地茶乡,深度挖掘茶文化与汉绣融合脉络,以青春行动探寻传统技艺协同传承创新路径。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让楚地茶香与汉绣针韵交织共鸣,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绘就茶绣融合传承的绚丽长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维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