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北送润华夏,薪火相传谱新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水薪火传,南水北调行”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09 23: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腾霓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孙睿明 王腾霓)为深入调研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移民安置成果,7月2日至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水薪火传,南水北调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4人,在指导老师宗林杉老师的带领下,赴河南省许昌市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先后走访了禹州南水北调中线水库、神垕古镇及襄城县库庄镇移民村黄桥社区,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产业观摩等形式,感悟国家战略工程的伟大成就,见证移民村的振兴发展。

(一)守护生命线: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7月2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禹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管理处。许昌管理处处长权风光及技术团队热情接待了师生,并结合宣传片详细讲解了工程运行管理、水质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核心内容。权风光强调:“南水北调是国之重器,禹州段作为中线重要节点,通过智能化监测和常态化巡查,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随后,在相关负责同志的引导下,队员们前往水库堤坝上近距离观察了工程设施,技术人员针对坝上重点设施进行了讲解,同时为队员们阐述了水库工作原理,让同学们对水利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本次参观通过实地观摩闸站设施和数字化调度系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一“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的技术含量与社会价值。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南水北调工程宣传片。 谢静 供图

(二)瓷韵千年:神垕古镇的文化传承

7月3日,实践队转赴“中国钧瓷之都”神垕古镇,并参观神垕镇南水北调水厂,探寻水文化与陶瓷文明的交融。在古镇中,漫步青石板街,参观宋代窑址和现代钧瓷工坊,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技艺奥秘,队员们深深被这种文化浸润。这座因瓷而兴的千年古镇,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平衡。通过本次考察,神垕古镇的这种钧瓷产业与水利工程的协同发展的案例,引发了队员们关于“水利+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图为神垕古镇瓷器文化展馆内的精美瓷质餐具。 杨昕正 供图

(三)移民新篇:黄桥社区的振兴之路

7月4日和5日,实践队深入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移民社区调研。村党支部书记金明涛在党群活动中心向师生们动情回顾并介绍了搬迁历程、治理模式及产业结构规划等多方面内容。作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点,黄桥社区从搬迁初期的艰难创业到如今的产业兴旺,已成为移民村发展的典范。在产业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社区特色产业——养蝎基地和装配加工车间,参观了养蝎场和养虫室,了解了养蝎产业的运作过程和产业效益。在装配原件加工车间,自动化设备在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下将木板制造出来,效率十分可观。通过本次移民村的走访调研,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黄桥人用勤劳智慧把‘水土不服’变成‘水土致富’,这是南水北调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黄桥社区党群中心观看社区发展历程宣传片。 谢静 供图

(四)薪火相传,践行青年担当

此次实践在许昌管理处、黄桥社区等参观单位及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的方式,既学习了国之重器的技术内核,也见证了“一泓清水北上”背后的奉献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未来为国家生态事业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腾霓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