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双面镜:诗韵与科技共筑成长
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雷佳)在阳光漫漶的教室里,教育的故事正以两种模样生长。一面是我引领孩子以普通话为舟,畅游诗歌的家国情怀之海;另一面,科技老师携避障小车,开启探索未知的奇妙之旅。不同的轨迹,却同频共振,织就孩子们成长的经纬。
一、诗韵课堂:语言为桥,抵达共情彼岸
“‘大河奔腾’ 该怎么读?要让声音像河水,有力量地流!” 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尝试把气息注入声音。最初,方言的尾音总在字里行间打转,“颠簸” 带着泥土气,“璀璨” 像散落的星。可当我们逐字校准 —— 让舌根立起发 “脊(jǐ)梁(liáng)”,让唇齿轻触出 “残(cán)阳(yáng)”,那些诗句开始有了模样。
课间,穿白裙的小女孩拽拽我衣角:“老师,读‘明月醉荷花’时,我好像看见月光给荷花盖被子,就像奶奶用方言讲的老故事,只是现在…… 我能用更清楚的话讲给城里的表姐听啦!” 那一刻,普通话不再是冰冷的发音规范,而是打破语言隔阂的桥,让故乡的诗意、家国的情怀,能清晰抵达每颗童心,也让孩子们懂得,规范表达里藏着拥抱更广阔世界的力量。
▲图为志愿者推广普通话,教孩子们朗诵《我和我的祖国》 通讯员 雷佳摄
二、科技课堂:小车为眼,洞见创新微光
隔壁教室的科技课,是另一场奇妙冒险。科技老师端着避障小车进来时,孩子们的目光瞬间粘在那堆 “小零件” 上。“它能‘看见’障碍,靠的是红外传感器 —— 就像给小车装了‘电子眼’!” 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的问题炸了锅:“‘电子眼’ 咋干活?”“程序是给小车‘定规矩’吗?”
当小车在教室地板上 “试探” 着前行,遇障即停、灵活绕行,孩子们的惊叹声里,藏着对未知的痴迷。操作时,男孩们争着调试代码,想让小车 “跑酷” 般穿梭;女孩们蹲在一旁,观察传感器红灯闪烁,像在解码神秘咒语。避障小车不再是简单的玩具,而是打开科技大门的钥匙,让 “创新” 二字,从课本上的铅字,变成眼前跳动的现实,在孩子心里播下探索的火种。
▲图为志愿者在教孩子们使用避障小车 通讯员 雷佳摄
三、奇妙交织:课堂边界的消融与生长
有趣的是,诗韵与科技的课堂,竟在课后悄然交织。普语课上,孩子把避障小车写进朗诵创作:“它像无畏的探索者,用‘眼睛’丈量前方,正如诗句里的河流,冲破漩涡也要奔向海洋……” 科技课的讨论中,孩子突然用标准普语喊:“老师!红外传感器就像‘侦察兵’,得把‘指令’(zhǐ lìng)说清楚,小车才听话,就像读诗要咬准字音,感情才传得远!”
我和科技老师相视而笑,教育的奇妙正在于此 —— 普语培养的精准表达,让科技探索的交流更顺畅;科技点燃的好奇,又为普语学习注入鲜活素材。课堂的边界在消融,成长的养分在交融,就像孩子笔下的诗与手中的小车,本就该携手,带他们去看语言与科技共同绘就的辽阔风景。
四、成长回响:藏在细节里的教育真谛
放学时,校门口的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小男孩举着画满代码和诗句的本子,蹦跳着喊:“老师,我要让小车‘读’诗!用传感器当‘耳朵’,让它听懂‘大河奔腾’!” 女孩们则围过来,用刚练的普语分享:“我教表妹读‘醉荷花’,她终于听懂啦,还说要来看避障小车!”
这些细碎的回响,撞开教育最本真的门 —— 普语课堂传递的,是用清晰表达连接世界的温度;科技课堂点燃的,是用探索创新拥抱未来的勇气。而我们这些引路人,不过是借着语言与科技的微光,陪孩子走过一段发现自我、拥抱世界的路。
愿每一堂普语课,都成为情感传递的驿站;每一次科技探索,都化作创新萌芽的沃土。让诗韵的温柔与科技的刚劲,共同托举孩子们,向着更辽阔的天地,奔赴属于他们的、充满诗意与未知的远方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邵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