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流 姚南平 吴圆月 王博)“用心学,认真唱,咱们土家的山歌啊——不会断代!” 7月7日,面对吉首大学第四届芙蓉学子“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的来访,永顺县老司城土家族山歌传承人彭诗林语气急切而笃定。这位57岁的土家汉子,正努力将祖传的山歌瑰宝变成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
目睹大量山歌濒临失传,彭诗林深感紧迫。“土家山歌大部分快失传了,必须尽快抢救!”为此,他收下两位永顺老司城的徒弟,倾囊相授。“靠有人教才能传下去!”他坚信,有人学、肯用心,山歌的血脉就不会断绝。
图为团队成员与彭诗林进行交谈 代玉洁 摄
彭诗林的舞台早已超越吊脚楼。直播间里,他用悠扬曲调为家乡特产“吸粉”;双凤村、老司城等文旅地标,他的歌声讲述着土家故事;敬老院中,他的旋律驱散着老人的孤寂。去年省里接待活动,他用山歌礼赞家乡历史;今年双峰村频繁演出,游客纷纷驻足。“山歌让我心情愉悦,也让游客记住了我们老司城的山水和文化!”他自豪地说。更让他欣喜的是,歌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游客来了想住下、想买文创产品,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彭诗林期待,用山歌串联文旅产业链,真正让游客“留得下、还想来”。
对彭诗林而言,山歌不仅是技艺,更是土家精神的载体。他深情回忆那些传颂山水之美、爱情之纯的经典。“王堂韵”中,将人民对党的感恩比作“娃娃见爹娘”,质朴动人;“姑苏韵”唱出夫妻患难情深——“凉水当酒、萝卜充饥,高坡也能盖新房”。歌词里,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图为吉首大学"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与彭诗林合影 代玉洁 摄
看着眼前有文化、有想法的“湘土青年”团队,彭诗林满怀期许:“你们要多挖掘咱村的老故事、老技艺!”他特别建议年轻人穿上西兰卡普等民族服装,注重唱腔的平仄韵律,“将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山歌展现给世界”。
彭诗林用半生守护与创新,诠释了土家山歌的现代生命力。此次探访,让“湘土青年”们深刻触摸到这源于武陵山脉的天籁之音的温度与力量。正如彭诗林所坚信的,当年轻的心跳应和着古老的韵律,这承载着乡愁与希望的文化瑰宝,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焕发出更持久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圆月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