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张惠娟)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7月8日,西安工业大学“烽火青春·红梦引航”暑期实践队赴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盛夏时节,张学良公馆的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更显厚重,三栋欧式风格建筑构成的院落静谧肃穆。西安工业大学实践队员有序进入馆区,开始对这处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的旧址进行探访。
在西安事变史实展区域,队员们放慢了脚步,目光在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泛黄的文献资料上缓缓移动。这里的资料系统且详尽,从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局势,到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思想转变,再到西安事变发生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队员们仔细浏览着这些史料,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从事件发生前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到事变发生时的紧张对峙,再到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实现和平解决,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对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愈发明白这一事件对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大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在西安事变史实展区域参观。 吴志昊 供图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事变纪念馆充分利用张学良公馆这一珍贵的旧址资源,构建起了一套完整且富有特色的历史展示体系。基本陈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为支撑,将西安事变的历史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与事件相关的实物证据,还通过详实的文字说明,了解到事件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内容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让队员们对西安事变的历史全貌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把握。
旧址复原陈列则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历史场景的机会。队员们走进一间间按历史原貌复原的房间,当年的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的台灯、墙上的挂钟、角落里的收音机,每一件物品都带着20世纪30年代的印记。这些物品并非随意摆放,而是严格按照历史记载和相关回忆进行复原的,力求再现当年西安事变旧址的真实样貌。队员们站在房间里,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倒流,想象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队员们对历史场景的感知更加真切,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旧址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
图为西安事变旧址复原陈列的内部场景。 吴志昊 供图
自开馆以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始终牢记传承历史、弘扬精神的使命,利用旧址积极举办各类专题陈列和社会教育活动。除了基本陈列和旧址复原陈列,纪念馆还根据不同时期的主题和观众需求,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展览,从不同侧面深入解读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更是纪念馆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通过讲座、展览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让革命历史走出纪念馆的围墙,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这些活动以旧址为依托,将冰冷的历史资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向观众讲述着革命历史和旧址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主义精神。队员们在了解这些活动时,深切感受到纪念馆在传播历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也更加明白作为青年一代,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在张学良公馆门前列队集合,以青砖灰瓦的建筑为背景完成合影。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队员们的身影,更是青年群体与革命历史对话后的精神印记。
图为实践队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前合影。 吴志昊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的脚步遍布张学良公馆的各个角落,从史实展到基本陈列,从旧址复原陈列到了解社会教育活动,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全面掌握了西安事变的历史内容,更在心底深深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他们计划将此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系统整理,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传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感受其中的爱国精神,共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不断传承下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惠娟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