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李自强)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合肥大学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三叶草”志愿服务团队在指导教师唐静带领下,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开展“返乡创业收入影响因素”专题调研。这支由11名师生组成的团队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化溯源”的立体化调研模式,穿行于茶香氤氲的生态茶园、药香弥漫的中药材基地与红色精神浸润的纪念馆,系统剖析技术革新、品质坚守、产业协同、政策赋能等多维创业密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青年视角的实践样本。
产业一线探路
在高山何飞茶厂,烘干机的轰鸣声反映着传统制茶业的技术革新。茶厂老板万瑞芬创业初期因技术短板导致鲜叶烂地的困境,而如今通过品种改良、工艺升级与电商渠道拓展实现扭亏为盈。她以“不盲目跟风,做足技术市场功课”的警示,突破乡土创业的现实困境。而太平畈中药材基地里,“老手艺人”何海青手握沾泥的天麻强调“道地性”原则——“宁用自然晾晒增成本,不用硫磺熏制砸招牌”。手艺人凭借产品质量赢得客户称赞和市场认可的商业智慧,再次印证了“物美”“质优”在农产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霍山卫星石斛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内,传统枫斗制作技艺与“企业+农户”模式形成创新协作。数十位村民围坐分拣、缠绕石斛鲜条,每根枫斗12圈的精准手感传承着千年工艺,而标准化生产工坊已带动十余户村民年均增收数十万元。在青峰原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仿野生石斛基地,不同种植模式的对比调研让团队切身体悟产业精细化的现实效果。
▲图为团队深入产业一线调研
人才与政策双轮驱动
“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何家坊村村委委员何家楼放弃合肥高薪工作,扎根家乡石斛产业。促使他回乡的首要原因是“父母在,不远游”,家中从事石斛种植的产业基础更让他能够把握住乡村振兴的崭新机遇。从写字楼到乡村家庭作坊,转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创业初心。他坦言:“青春是最大本钱,乡村振兴给予比城市更大的试错空间。”但其成功并非仅凭热情,家庭产业基础和村委会政策扶持都是他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抓手。团队在与何家坊村村委会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地正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创业培训,以及引导项目聚焦石斛加工与农产品电商,才得以形成“政策—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村党委书记伍三江指出:“创业需根扎得深,只顾短期利益终将砸了招牌。”
▲图为团队探寻当地人才与政策机遇
文化基因与红色精神
在霍山石斛博物馆,从《神农本草经》的药用记载到“九大仙草之首”的文化定位,再到地理标志保护与电商直播结合形成的“亿元产业”,展现出“一片草带动一个产业”的文化赋能奇迹。天下泽雨石斛文化体验馆内,枫斗、花茶、养生酒等系列产品,演绎着传统药材的现代商业转化路径。
太平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泛黄作战图与佛子岭大坝的水利奇迹,则以“革命年代拼生存,当代拼发展”的精神传承,为调研注入内在动力。团队成员王晋纶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乡村振兴亦是新时代长征,创业者骨子里的‘闯劲’与革命先辈一脉相承。”
▲图为团队感悟当地历史与文化风貌
青年视角的乡村振兴启示录
调研期间,团队挨家挨户发放问卷,从人才支撑、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维度收集数据,深度挖掘创业者的乡土情怀与现实挑战。暮色中层峦叠嶂的霍山见证着“三叶草”团队的调研之行。这次活动让团队深刻领悟到返乡创业是“技术打底、标准护航、文化铸魂”的系统性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沛平指出:“实地调研让青年用脚步丈量乡村脉络,以青春视角捕捉创业密码。”
▲图为团队实地走访
从机械化制茶到非遗技艺活化,从政策精准滴灌到红色精神传承,在这支青年团队的调研笔记里,既有沾着泥土的实践智慧,更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担当。在朝着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道路上,每一份青春力量的汇入,都在为乡土中国的美好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自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