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粤青突击队”在廉江市营仔镇北堤村进行系列主题墙绘创作。这支由19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将通过连续14天的高强度作业,把200余平方米的村屋墙面转化为展现乡村振兴图景的艺术长廊,实现“环境美化”与“文化浸润”的双重效益。
图为墙绘组的队员们在调制色彩(杜梓欣 摄)
清晨7时,薄雾中的北堤村巷道已响起画笔碰撞声。队长史娇阳带领队员进行墙面预处理:“丙烯颜料需按1:3比例稀释,基层湿度必须低于8%”——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彰显团队标准化作业水平。设计组同步展开图纸会审,重点讨论“农耕文明”“生态宜居”两大主题的视觉转化方案。
上午10时的烈日下,两组队员呈现鲜明工作场景:主创组采用“海绵点涂+排笔晕染”技法塑造动态麦浪,金黄花穗的立体层次引来村民驻足;技术组通过“实时拍摄-云端校色-现场修正”的数字化流程,确保色彩还原度高达95%以上。
图为墙绘组的队员们在烈日下绘墙(杜梓欣 摄)
看着烈日下辛苦作画的队员们,村支书不仅为他们搭建遮阳工棚,更鼓励村民们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这些娃娃把我们的水稻田画得比照片还生动!”65岁的周阿伯说道。当地村民还主动向队员们讲述本土农耕记忆,为创作注入鲜活素材。
图为墙绘组的队员们在讨论绘墙设计(杜梓欣 摄)
最终呈现的墙绘作品将包含三大主题:第一,产业振兴,3D立体稻田与农村图景的组合构图;第二,生态建设,展现水墨风格乡村田园全景;第三,文化传承,形成传统农间元素构成的民俗长卷。此外,项目还形成“三化”经验:1.创作标准化,建立乡村墙绘色彩体系与施工规范2.培训体系化,培养多名具备乡村美育能力的“种子学员”3. 运维可持续,线上导览系统实现作品动态解读。
图为最终墙绘成果(杜梓欣 摄)
“这种‘艺术介入-村民参与-文化再生’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审美解决方案。”——广东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评论员王教授如是评价。
(三审|赖奇鋆 二审|张健 一审|史娇阳 撰文|李晶燕 摄影|杜梓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梓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