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下,为响应国家“促进城乡资源均衡发展”的号召,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锋行直通车”乡村振兴团在四川省达州市杉林湾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团队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科普教育,将前沿科学知识送进乡村课堂,为乡村孩子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同时,凭借专业技能开展义务维修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家电故障难题,以实际行动助力缩小城乡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科普教育启智润心
团队精心筹备,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在乡村课堂上,通过播放科普动画、展示科学模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无人机和机器人等知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简单的道具比如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向孩子们介绍相关原理。团队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并设置小奖品,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现场气氛热烈。
看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高高举起不愿放下的小手,以及活动结束后仍追着询问“下一次什么时候来”的热切模样,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一位志愿者感慨道。此次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更坚定了团队持续开展科普教育、为乡村孩子打开科技之窗的决心,未来他们将带着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奔赴与乡村少年的“科技之约”。
图为科普教育团队成员讲授智能小车
科技小制作激发创新
为进一步培养乡村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团队们组织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团队的指导下,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太阳能小汽车、小飞机等小发明。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操作,孩子们全神贯注,一步步完成作品。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小风扇成功转动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制作过程中,遇到零件安装不牢固等难题时,孩子们积极讨论解决办法,或向志愿者求助,现场满是此起彼伏的“老师,快来帮帮我”制作过程中,遇到零件安装不牢固等难题时,孩子们积极讨论解决办法,或向志愿者求助,现场满是此起彼伏的“老师,快来帮帮我”和成功攻克难关后的欢呼声。和成功攻克难关后的欢呼声。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仍意犹未尽,围着志愿者追问更多科学知识。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说:“原来不用电池也能让小车跑起来,我以后还想做会飞的机器人!”而团队也表示,未来将继续拓展科技小制作的形式与内容,引入更多前沿科技元素,助力乡村孩子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为科技小制作成员教授小朋友制作小车
义务维修便民惠民
团队中的维修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为村民开展义务维修服务。活动现场,村民们纷纷将家中故障的绞肉机、电饭煲、电风扇等家电送来维修。维修团队仔细检查、认真维修,耐心解答村民关于家电使用和保养的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还提供上门维修服务。“我家的电视机坏了好久,正愁没办法,多亏了你们!”一位村民拉着团队的手感激地说道。据统计,此次义务维修活动共为村民修复家电百余件,切实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难题。
从正午到日暮,维修团队成员的额头沁满汗珠,工作服也沾满灰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热情的服务态度。“看到村民们带着笑容把修好的家电抱回家,再辛苦也值得。”一位志愿者擦着汗说道。这场义务维修服务,不仅修复了村民们生活中的“小烦恼”,更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下乡”活动的温暖与担当。
图为义务维修成员维修电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爱与希望的播种。在科普教育课堂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证明科学的种子已深深扎根;科技小制作活动中,一件件凝聚着奇思妙想的作品,展现出创新实践的无限可能;义务维修服务里,村民们舒展的眉头与真诚的感谢,彰显着惠民服务的切实成效。团队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以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架起城乡沟通的坚实桥梁,让乡村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响应时代号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不断探索更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的服务模式。他们计划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引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科技设备,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贡献青春力量,让更多乡村在知识与科技的滋养下绽放新的光彩,助力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向伶俐、潘阳骉、吴静雯 摄影:刘安童、李萌悦、吴静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静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