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基因,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红色地标我打卡学史明理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实践队以“红色地标”为核心线索,通过实地探访亭旁起义旧址、浙江红色地名展、包定故居及三门第二高级中学,系统梳理革命历史脉络,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与非遗技艺传承活动。
亭旁旧址:触摸浙江红色革命的原点
实践队首站抵达“浙江红旗第一飘”亭旁起义纪念碑。带队老师易迎欣结合历史背景,向队员讲解亭旁起义的经过,全省首个苏维埃政权的旗帜曾在此高高飘扬。队员们以画笔为媒,将纪念碑的巍峨身影与“浙江红旗第一飘”的铿锵誓言定格于画纸,用艺术语言诠释革命精神的永恒光芒。
随后,实践队深入亭旁起义旧址。在包定故居,队员们临摹烈士手迹“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墨香与历史余温交织。在起义纪念碑前,全体队员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与山风共鸣。
图为 易老师讲解亭旁起义的经过
浙江红色地名展:构建地域革命史时空坐标
在浙江红色地名展厅,实践队聆听了一场“地名里的党史课”。展板上,板寮村、北山街84号、小营巷、大陈岛等地名如星辰般散布,串联起浙江大地的红色记忆:从瑞安山峦间的板寮村——曾是浙南游击纵队的烽火摇篮,到西湖畔的北山街84号——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在此诞生;从承载太平军营地与毛主席足迹的小营巷,到荒岛蜕变为“东海明珠”的大陈岛,每一方土地都镌刻着革命者的足迹。这些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红色年轮,是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回响,更是浙江儿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坐标。
包定故居:墨香里传承烈士风骨
实践队在包定故居开展专项调研。故居现存包定生前使用过的书桌、文房四宝等实物,以及其创作的革命诗歌作品。实践队以笔墨对话先烈,临摹包定诗句“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在横竖撇捺间感受烈士“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故居的方寸天地,成为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革命者的初心,是危难中的坚守,更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勇气。
图为 实践队员走访各个红色地标
三门第二高级中学: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
实践队在三门第二高级中学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与非遗技艺体验活动。面向高二学生,队员们为高二学子带来"纹饰解码——基于多尺度图像处理的古陶瓷数字重生计划"科普讲座,揭开陶瓷纹样背后的历史密码,结合专业所学解析古陶瓷纹样中的传统元素,并指导学生制作景德镇陶瓷手串。活动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探索青少年思政教育新路径。
图为 实践队员指导高中生制作陶瓷手串
宣讲环节,实践队以“地名里的党史”为主题,运用多媒体展示浙江红色地标,解读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互动环节中,学生就红色文化传承、职业选择等问题与实践队员展开交流。
从亭旁起义的枪声到包定故居,从非遗窑火的传承到红色故事的讲述,实践队以“打卡”为笔、以“初心”为墨,在红色地标上镌刻下青春的注脚。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红色地标我打卡学史明理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队通过此次活动,系统梳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实践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队员们正以“红色地标打卡者”的姿态,将红色文化学习成果转化为“强国有我”的生动实践,让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交相辉映,为革命老区文化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图为 实践队员们在三门第二高级中学合影
文字|章智慧
图片|杨高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心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