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江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岷山的天然注解。岷山的红,是刻在碑石上的名字,是渗进土墙里的血迹,是回荡在山谷间的呐喊。踏上这片土地,烈士纪念碑的苍劲姓名与赣北工委旧址的斑驳墙痕,都在诉说着1927到1939年间,那段用热血染就的红色记忆。从1927到1939,赣北岷山根据地12年的斗争岁月,就藏在这青山深处的两处红色地标里。站在岷山烈士纪念塔前,转身望向不远处的中共赣北工委旧址,历史的回响在山谷间久久不散。
纪念碑前:无名碑与有名姓的重量
烈士纪念塔的碑身如利剑般刺破苍穹,"岷山烈士纪念塔"这七个金字在云隙间的阳光下跳动。通往纪念碑的台阶墙壁上,那是一面刻满名字和烈士遗像的石墙,仿佛与实践队员们之间形成了一段无声的对话。艾书记介绍到,这里安葬着柴桑区所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既有湖北阳新首批烈士名录里的岷山子弟,也有1939年岷山惨案中殉难的30多位志士,更多的是连姓名都未留下的无名英雄。
▲图为岷山烈士纪念塔,以浮雕铭记先烈,矗立青山间,传承红色精神。实践队员徐梦辉供图。
站在纪念碑前,指尖抚过碑壁上姓名和人像,忽然读懂了"岷山"二字的分量。1927年11月,林修杰与沈建华两位同志正是看中这片山区林地密布的地形,以岷山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那时的岷山,既是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更是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1927年12月成立的赣北工农游击队,后来改编为红军游击队,在崇山峻岭间穿梭游击,用血肉之躯筑起反抗反动派的铜墙铁壁。艾书记提到,1930年"两上阳新"的壮举中,1600余名赣北红军战士奔赴湖北,与兄弟部队合编为红八军、红十五军,湖北阳新首批十位烈士名录里,赫然刻着岷山子弟的姓名。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历史的注脚,却用青春热血为红军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让"苏区精神"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忽然懂得:所谓不朽,就是让后来者在触摸这些名字时,依然能感受到滚烫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岷山烈士纪念碑前默哀场景,整齐队列传递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实践队员徐梦辉供图。
工委旧址:从惨案遗址悟透坚守
从纪念碑下行数百米,金盘村洼里陈的土墙黛瓦间,中共赣北工委旧址静静矗立。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桌一椅一油灯,还原着当年的办公场景。墙上的地图上,红笔圈出的"岷山"正处于中心位置,向外辐射至九江、德安、瑞昌等地——这正是1932年喻照光、刘为泗等人重建根据地时的斗争范围。
▲图为中共赣北工委旧址,见证峥嵘岁月。实践队员徐梦辉供图。
艾
▲图为“浔光筑梦,青禾向阳”社会实践队于岷山烈士纪念塔前合影,致敬革命先烈。实践队员徐梦辉供图。
如今的岷山,山路已铺就水泥,炊烟在村庄袅袅升起。但那些埋骨青山的英魂从未远去,他们化作林间的风、碑前的草,化作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站在新时代的路口回望,踏访红色旧址,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在血脉的回响中明白:所谓初心,就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他们曾向往的模样。
离开时,实践队员们回望那条去往岷山的路,回望那片红土地,回望那那条山路上交错的红灯,忽然懂得:岷山的伟大,从不是因为某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因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总有人愿意做照亮黑夜的星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